|
Modern Management 2024
场域视角下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生态空间思考——以杭州市D街道为例
|
Abstract:
借助场域理论,探究社会工作者所处的生态空间对促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个案研究对杭州市D街道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生态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乡镇(街道)生态空间中,社会工作者在资本、关系、惯习三方面中分别存在社会资本拓展不足、专业话语权缺失和行动惯习中的“形式主义”三大困境。发展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要多方主体构建关系,形成共同的专业人才发展理念,扩大社会工作者拥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搭建人才培育行动框架,推动社会工作者专业惯习的形成。
With the help of field the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space where social workers are loca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in townships (streets). This paper use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in D Street, Hangzhou.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ecological space of townships (streets), social workers have three major difficulties: insufficient expansion of social capital, lack of professional discourse, and “formalism” in the habit of ac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capital, relationship, and habit,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in townships (streets)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the formation of a common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capital owned by social worker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ramework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habits of social workers.
[1] | 颜翠芳. 安徽省“十四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 中国民政, 2022(10): 56-57. |
[2] | 顾杰. 到2025年社工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N]. 解放日报, 2022-03-17(003). |
[3] | 北京市人民政府. 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 [EB/OL]. http://www.beijing.gov.cn, 2023-05-12. |
[4] | 王思斌. 发展好“大社会工作” [J]. 中国社会工作, 2023(10): 6. |
[5] | 马良.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机制与反思[J]. 社会工作, 2020(5): 25-29. |
[6] | 朱海滔. 人才稀缺与就业难: 社工人才队伍面临的双重困境[J]. 中国人才, 2008(13): 58-60. |
[7] | 马天芳. 深圳市社会工作人才流失及应对措施[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8(1): 56-58. |
[8] | 张蒙蒙, 于海洲. 街(镇)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建设实践探索——以上海市S区为例[J]. 学会, 2022(5): 47-52 64. |
[9] | 刘建洲, 何海兵.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7(3): 94-97. |
[10] | 王思斌. 增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25): 7. |
[11] | 郭昊. 新时代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浅析[J]. 就业与保障, 2021(20): 131-132. |
[12] | 支艳春.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长沙市C县青年社工人才本土化培育为例[J]. 青年发展论坛, 2021, 31(4): 78-87. |
[13] | 张丽芬. 从社会认同度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J]. 学海, 2021(3): 66-76. |
[14] | 王思斌. 走向承认: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 河北学刊, 2013, 33(6): 108-113. |
[15] | 周蜀秦. 论社会工作人才开发链的构建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1): 108-114. |
[16] | 陈玲.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经验[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
[17] | 徐道稳. 如何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政策[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9): 11. |
[18] | 于新红. 社区教育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讨会举行[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2): 78-81. |
[19] | 黄梅. 论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应用[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 28-30. |
[20] | 苏祥. 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 人民论坛, 2013(11): 238-239. |
[21] | 向德平.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 2008(5): 85-87. |
[22] | 陈微.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不足及定位[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4): 116-120. |
[23] | 尹保华. 试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J]. 社会主义研究, 2008(1): 116-118. |
[24] | 章长城, 张婷. 完善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2): 80-83. |
[25] | 徐若兰, 林孛. 社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与评价体系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 170-176. |
[26] | 何方, 刘国翰. 共享经济与“共享型”社会工作体系[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12): 141-145 160. |
[27] | 高瑀晗. 我国生态空间理论研究概述[J]. 陕西林业科技, 2019, 47(6): 93-99 110. |
[28] | 王学俭, 张哲. 互通与契合: 公民社会与社会生态空间关联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1(5): 85-92. |
[29] | 胡卫卫, 赵晓峰. 农村生态空间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场域、秩序与信任[J]. 社会发展研究, 2021, 8(4): 167-180 242. |
[30] | 吴飞. “空间实践”与诗意的抵抗——解读米歇尔?德塞图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 社会学研究, 2009, 24(2): 177-199 245-246. |
[31] | 陈文. 场域压力与“80后”社工的耗竭预警[J]. 理论月刊, 2008(5): 185-187. |
[32] | 洪佩, 费梅苹. “场域-惯习”视角下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策略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0(6): 21-30. |
[33] | 戴香智. 契合与张力: 社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的场域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 38(10): 213-218. |
[34] | 宋秋, 杨振之. 场域: 旅游研究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5, 30(9): 111-118. |
[35] | 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2): 146-150. |
[36] | 王思斌. 社会行政人员要懂社会工作专业[J]. 中国社会工作, 2021(19): 8. |
[37] | 王思斌. 政府在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角色[J]. 社会工作, 2020(5): 4-8. |
[38] | 叶淑静, 戴利有.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何以可能?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9(6): 103-110. |
[39] | 邓集文. 政府嵌入与社会增能: 包容性治理实现的双重路径[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3(6): 6-11 122. |
[40] | 张龙辉, 艾虹. 社会场域理论视角下资本与权力互动: 实现社区良善治理形态进路分析[J]. 理论导刊, 2020(7): 8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