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
Abstract: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以广泛深刻地宣介,还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加以贯彻和体现。文章回顾了教育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力求呈现教育学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理论探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文章认为,已有研究视角广阔,成果丰硕,但仍需在以下方面发力:重视留学生教育、非正式教育、实证研究,呈现完整的教育过程,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Building 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require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publicity of its concepts and must be implemented and reflected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rom the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and strives to present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broad visions and fruitful results but still needs to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cusing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informal educ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esenting the complete education process, and constructing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1] | 习近平. 清华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 习近平致信, 刘延东出席[EB/OL]. 2013-04-21.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3-04/21/content_2589678.htm, 2022-02-01. |
[2] | 李北群, 吴立保. 建设高教强国的“中国模式”: 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江海学刊, 2018(6): 229-234, 255. |
[3] | 刘奕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教师师德建设的新视域[J]. 嘉应学院学报, 2019, 37(5): 102-106. |
[4] | 郑嘉禹.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向度[J]. 理论建设, 2019(6): 29-36. |
[5] | 袁利平, 师嘉欣.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教育之维——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份报告的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5): 26-34. |
[6] | 杨慧, 李杰.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大学使命与责任[J]. 大连大学学报, 2018, 39(4): 108-112. |
[7] | 吴寒天, 阎光才. 大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国大学的时代使命与自我革新[J]. 探索与争鸣, 2019(9): 149-157, 199-200. |
[8] | 朱旭东, 刘丽莎. 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 42(1): 33-39. |
[9] | 胡方夕子, 程智开. 教育现代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9): 93-95. |
[10] | 韩刚, 刘建国.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研究——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J]. 学理论, 2019(7): 158-159, 175. |
[11] | 徐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援助的政治理念与实践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 2021, 43(8): 21-29. |
[12] | 刁卓达, 赵育红, 王殿英, 李宇赤. 国门大学: 概念、探索与目标[J]. 教育研讨, 2021, 3(4): 577-590. |
[13] | 邵荣. “中非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研究[J]. 决策探索(下), 2018(11): 51-52. |
[14] | 康佳.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出发点[J]. 社科纵横, 2019, 34(1): 137-140. |
[15] | 杨雪. 走向“世界公民”——论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外语教育[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
[16] | 冯建斌.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太原科技大学, 2017. |
[17] | 张国彪.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中国精神培育探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20, 40(3): 119-121. |
[18] | 陈乡.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内容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
[19] | 华蓉娟.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6. |
[20] | 刘凤彪, 陈建成. 植物文化映射的生命教育逻辑与价值[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 5(5): 46-49. |
[21] | 黄湄. 国际中文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 88-90. |
[22] | 聂朝昭.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来华留学教育的路径选择[J]. 教育观察, 2021, 10(45): 17-20. |
[23] | 张虹倩, 胡范铸.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汉语国际教育及孔子学院建设: 问题、因由与对策[J]. 社会科学, 2017(10): 26-35. |
[24] | 李晓娜. 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 海外英语, 2021(9): 110-111. |
[25] | 周星, 曹岩. 思辨: “新文科”建设与艺术学科发展的宏观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6): 4-8, 209. |
[26] | 孙立. 论《大学》“修齐治平”思想及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 19(10): 17-21. |
[27] | 陈琳. 浅议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 教育现代化, 2019, 6(20): 129-130. |
[28] | 吴建铭. 高校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探[J]. 教育评论, 2018(12): 63-65. |
[29] | 冯维雅. “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 管理观察, 2018(22): 136-137. |
[30] | 杨明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19. |
[31] | 钱广荣.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 思想教育研究, 2016(3): 10-15. |
[32] | 舒前毅.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新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3): 49-51. |
[33] | 张陟.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课程改革实践[J]. 教育现代化, 2019, 6(57): 216-217. |
[34] | 刘海泉, 赵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思想理论课教学探析——以“概论”课为例[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8(4): 47-50. |
[35] | 陈立军. 高职院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教育教学探索[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8(3): 34-39. |
[36] | 陈立军, 王新伟. “概论”课“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19(3): 25-30. |
[37] | 王殿文. 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式教学实效性研究[J].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21(1): 121-134. |
[38] | 吴日明. 东南亚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初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 37(8): 38-41. |
[39] | 朱晓宏, 王帆. 重构家校生活让儿童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情感[J]. 人民教育, 2020(Z3): 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