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椽.茶药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10
|
[2] |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6:1601
|
[3] | 陕西粮油科技1995;(1):36
|
[4] | 李荣锋.日本医学介绍1991;12(3):135
|
[5] | 茶叶阻断n一亚硝基甲基节胺体内合成防止大鼠食道肿瘤发生的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1;28(4):210
|
[6] | hirose,massoetal.cancerlett1994;83(1^-2):149
|
[7] | yinpingzhang.etal.cancerlett1994;79(1):33
|
[8] | 陈为钩.茶多酚药效研究概况.中草药1993;24(9):493
|
[9] | 吉田隆吉,等(骆少泽译)福建茶叶1984;(3):36
|
[10] | 奥田拓男,等(骆少泽译).福建茶叶1984;(3):41
|
[11] | 安徽农业大学主编(第二版).茶叶生物化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273
|
[12] | 王淑如,等.茶叶多糖的抗凝血抗血栓作用1992;23(5):254
|
[13] | 王富春,等.药茶治百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
|
[14] | thompson,r.s.etal.soc(peskini)1972:1387
|
[15] | 樊兴土.茶叶中的原花色素类物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1;4(2):84
|
[16] | 于新蕊.茶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草药1995;26(4):219
|
[17] | kubo,isao,etalj.agricfoodchem1992;40(2):245
|
[18] | herrmann,rarl,gordian1994;94(4):54
|
[19] | 陈仁寿.茶叶的古今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1994;(4):48
|
[20] | 绿茶提取物肿瘤抑制作用的动物和人体实验.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3;27(3):129
|
[21] | 茶叶阻断胃癌高发区人体内源性n一亚硝基脯氨酸合成.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1;23(2):151
|
[22] | 茶叶等六种食用植物对黄曲霉素13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广西医学院学报1985;2(4):23
|
[23] | 严瑞琪,等.绿茶抑制黄曲霉素131致大鼠肝癌作用时间的抑制.癌症1987;6(2):83
|
[24] | shistepuanictao,etal.cancerres1994;54(17):4641
|
[25] | macda,yumie,gijutsujoho-shizuoka-keneiseikankyosenta1991;9(3):9
|
[26] | 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195
|
[27] | 药理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
[28] | 安徽农学院主编.茶叶生物化学1980:287
|
[29] | 鲍军.茶叶研究过程中的飞跃.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5):266
|
[30] | 北京医学院等.中草药成分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79
|
[31] | manus.j.petal.jchem,soc,chen,commun1981:309
|
[32] | 竹尾忠一日本茶叶生化研究进展(来华讲学资料).杭州1990
|
[33] | 刘强编著.茶叶的促健功能与药用复方,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31
|
[34] | 蔡鸿恩.茶叶通报1980;(4):9
|
[35] | 汪东风,等.粗老茶治糖尿病的药理成分分析.中草药1995;26(5):255
|
[36] | 王丁刚,等.茶叶科学1991;11(2):173
|
[37] | isignkiketal.theorganizingcomitteeofists1992: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