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南岭中段郴州一带中、晚侏罗世花岗岩浆的混合作用--来自镁铁质微粒包体的证据
, PP. 506-512
Keywords: 镁铁质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中 ,晚侏罗世 ,南岭中段
Abstract:
镁铁质微粒包体在南岭中段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十分普遍,其分布规律是,岩体内同阶段较早次形成的岩石单元含量高,较晚次单元中含量少甚至无;与钨、锡、钼、铋等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体中微粒包体的含量高且个体大,而与矿化无关的岩体中含量少、个体小.对包体的颜色、形态、结构、成分、岩性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表明,包体为岩浆成因.包体中出现明显的不平衡矿物组合和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晶体,出现嵌晶状石英和碱性长石,显示出岩浆混合的岩相学特征,表明该区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的成因为壳-幔岩浆混合而成的.研究还表明,区内岩浆混合作用的强弱、基性物质加入的多少都与锡成矿作用的好坏有直接关系.
References
[1] Castro A, Moreno-Ventas I, de la Rosa J D. H-type(hyprid) granitoids:a proposed revision of the granite-type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J]. Earth Science Reviews, 1991,31:237-253.
[2] 王德滋 周新民.微粒花岗岩类包体的成因[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3] 周?若.花岗岩混合作用[J].地学前缘,1994,1(1):87-97.
[4] JeanDidier.花岗质岩石中的包体问题--关于其成因新见解的评述[A].见:徐克勤 涂光炽 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C].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3.
[5] 江万 莫宣学.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段花岗岩类及其中铁镁质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J].岩石学报,:.
[6] 徐夕生 周新民.壳幔作用与花岗岩成因――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
[7] 谢磊 王德滋 王汝成.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中的石英闪长质包体,斜长石内部复杂环带研究与岩浆混合史记录[J].岩石学报,2004,20(6):1397-1408.
[8] 赵振华 包志伟 等.柿竹园超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形成的壳幔相互作用背景[J].中国科学:D辑,:.
[9] 洪大卫 谢锡林 等.试析杭州―诸广山―花山高εNd值花岗岩带的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
[10] 邱瑞照 邓晋福 蔡志勇 周肃 常海亮 杜绍华.湖南香花岭430花岗岩体Nd同位素特征及岩石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22(1):41-46.
[11] 华仁民 陈培荣 张文兰 刘晓东 陆建军 林锦富 姚军明 戚华文 张展适 顾晟彦.华南中、新生代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系统[J].中国科学:D辑,2003,33(4):335-343.
[12] 邱检生 胡建 MclnnesBIA 蒋少涌 徐夕生 AllenCM.广东龙窝花岗闪长质岩体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J].岩石学报,2004a,20(6):1363~1374.
[13] 莫宣学 罗照华 肖庆辉.花岗岩类岩石岩浆混合作用的识别与研究方法[A].见:肖庆辉 邓晋福 马大铨 等主编.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53-70.
[14] Vmon R H. Microgranitoidenclaves in granites-globules of hybrid magma quenched in a plutonic environment [J]. Nature,1984,309:438-439.
[15] Cantagrel J M, Didier J, Gourgaud A. Magma mixing:origin of intermediate rock and enclaves from volcanism to plutonism[J].Phys. Earth Planet. Inter., 1984,35: 63-76.
[16] Castro A, Moreno-Ventas I, de la Rosa J D. Microgranular enclaves as indicators of hybridization processes in granitoid rocks Hercynian Belt,Spam[J]. Wally Pitcher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Geol.J., 1990,25: 391-404.
[17] 袁万明 莫宣学.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影的花岗岩记录[J].地质论评,:.
[18] 刘成东 张文秦 等.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J].地质通报,:.
[19] 王晓霞 王涛 等.北秦岭老君山、秦岭梁环斑结构花岗岩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
[20] 李宗怀 韩宝福 李辛子 杜蔚 杨斌.新疆准噶尔地区花岗岩中微粒闪长质包体特征及后碰撞花岗质岩浆起源和演化[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4,23(3):214-226.
[21] 徐克勤 孙鼐 王德滋.华南花岗岩成因与成矿[A].见:徐克勤 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C].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0.
[22] 莫柱孙.试论南岭花岗岩的地质环境分类[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85,9(1):1-8.
[23] 王联魁 黄智龙.Li-F花岗岩液态分离与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0.
[24] 杨超群.华南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A].见:徐克勤 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C].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65-179.
[25] 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6] 南京大学地质系.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7] 莫柱孙 叶伯丹.南岭花岗岩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28] 地质矿产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南岭花岗岩地质及其成因和成矿关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9] 沈渭洲 王德滋.湖南千里山复式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质来源[J].岩石矿物学杂志,:.
[30] 毛景文 李红艳.湖南千里山花岗岩体的Nd―Sr同位素及岩石成因研究[J].矿床地质,:.
[31] 刘义茂 胥友志.柿竹园超大型钨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成矿条件[J].湖南地质,1995,14(4):211-219.
[32] 肖庆辉 邢作云 张昱 伍光英 童劲松.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J].地学前缘,2003,10(3):221-229.
[33] 陈江峰 汤加富.中国东南地壳增长与Nd同位素模式年龄[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 陈培荣 周新民 张文兰 李惠民 范春方 孙涛 陈卫锋 张敏.南岭东段燕山早期正长岩-花岗岩杂岩的成因和意义[J].中国科学:D辑,:.
[35] 付建明 马昌前 谢才富 张业明 彭松柏.湖南骑田岭岩体东缘菜岭岩体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J].中国地质,:.
[36] 殷鸿福 吴顺宝.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7] 陈培荣 华仁民 等.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J].中国科学:D辑,:.
[38] 刘义茂 卢焕章.千里山花岗岩成岩成矿的^40Ar―^39Ar和Sm―Nd同位素年龄[J].中国科学:D辑,:.
[39] 徐夕生 周新民.花岗岩类中的岩石包体[J].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8,1:233-239.
[40] Vernon R H. K-feldspar megacrysts in granite-phenocrysts,not porphyoblasts[J].Earth Science Review, 1986,23:1-63.
[41] 王涛.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J].岩石学报,:.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