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藏东地区新生代构造体系与成矿的关系
Keywords: 藏东,新生代,构造体制,成矿作用
Abstract:
区域构造和微构造分析表明,新生代藏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印支燕山期的NE-SW向挤压向喜马拉雅山期的NNE-SSW向压扭性转变,表现在:(1)沿昌都地块两侧及古生代一中生代形成的深大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右旋走滑活动,伴重型较强的碎裂岩化、拉伸线埂和剑鞘褶皱等,沿主断裂两侧叠加一系列NW、NNW及NE向雁行式排列的褶皱和张扭性断裂;(2)在区域上,沿大规模右旋走滑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雁行式排列的第三系走滑拉分盆地;(3)新生代岩浆活动沿走滑断裂两侧的张扭性次级断裂有规律分布,新生代构造体制的转变造成大规模成矿流体与富集,使新生代成为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时期,而北澜沧江,妥坝、温泉断裂带及车所乡断裂带北段是该期矿产最有利的富集部位。
References
[1] | 陈炳蔚;王彦斌,青藏高原造山带的某些特征,地球学报,1994(32-33).
|
[2] | 翟裕生.成矿系统及其演化-初步实践到理论思考[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04)
|
[3] | 王增;申屠保涌,藏东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
[4] | 潘桂棠;陈智梁;李兴振,东特提斯地质构造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
[5] | 刘增乾;李兴振,三江地区构造岩浆岩带的划分与矿产分布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
[6] | 罗建宁;杜德勋,西南三江地区沉积地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
[7] | 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地球学报,1995(01).
|
[8] | 邓军;杨立强;孙忠实.构造体制转换与流体多层循环成矿动力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0(04)
|
[9] | 赵文津;冯昭贤,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INDEPTH”合作研究的体会,地球学报,1996(01).
|
[10] |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11] | 潘桂棠;王培生;徐耀荣,青藏高原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
[12] | 马鸿文,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花岗岩类与成矿,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
[13] | 莫宣学;路风香,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
[14] | 罗建宁;张正贵,三江特提斯沉积地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