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区构造体系及与成矿的关系
, PP. 224-232
Keywords: 构造体系,旋转,包容,反接
Abstract:
川西龙门山中段彭州式铜矿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经历了晋宁期幔源火山沉积和褶皱变形、印支期-燕山期以来强烈的构造挤压和破坏。根据研究区地层形变的各种构造形迹,将区内构造体系划分为北北西向“多”字型和北东向华夏式两种构造体系。“多”字型构造体系是在晋宁期右行剪切作用下形成北东―北北东向的褶皱带,后经印支期-燕山期以来的左行旋转至北北西而保留至今,表现为黄水河群组成的复式背、向斜褶皱带;华夏式构造体系显示了印支期以来北东―南西方向强大的挤压,表现为前期的叠瓦状断裂和后期的“飞来峰”构造。两种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着彭州式铜矿床的形成及改造。根据二者的平面展布形态、构造出露特征及其动力学标志,将其划分为包容和交接两种复合关系,即“多”字型构造体系包容于华夏式构造体系中,在研究区南部二者呈反接关系。
References
[1] | 陈智梁, 陈世瑜.1987.扬子地块西缘地质构造演化. 重庆:重庆出版社: 23-53.
|
[2] | 林茂炳,苟宗海,吴山.1997.龙门山地质考察指南.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49.
|
[3] | 刘树根.1993.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成都: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46.
|
[4] | 刘树根,李智武,曹俊兴,刘顺,邓宾. 2009.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地质科学, 44(4): 1151-1179.
|
[5] | 刘肇昌,李凡友,钟康惠.1996.扬子地台西缘构造演化与成矿.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35-201.
|
[6] | 刘肇昌,代真勇.1986.四川彭县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地球科学,11(1): 13-20.
|
[7] | 马永旺,王国芝,胡新伟.1996.“彭灌杂岩”推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四川地质学报, 16(2):110-114.
|
[8] | 沈传波,梅廉夫,徐振平,汤济广.2007.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1(3):288-299.
|
[9] | 宋春彦,刘顺,何利.2009.龙门山南段构造变形及应力序列.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3): 334-342.
|
[10] | 杨钻云,邱仁轩,秦术凯,仲世新,张羽洋.2009.川西龙门山地区元古代VMS铜矿床:硫化物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证据.地质科技情报, 28(4): 59-64.
|
[11] | 殷继成,何廷贵,李世麟,蔡学林,温春齐,袁海华,叶祥华.1993.四川盆地周边及邻区震旦亚代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83-173.
|
[12] | 张沛,周祖翼,许长海,张青林. 2008.川西龙门山彭灌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2(1):105-116.
|
[13] | 郑建京,苏龙,刘兴旺,杨鑫,孙国强,张顺存,刘玉虎. 2009.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拗陷形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33(1):105-111.
|
[14] | 邹付戈,尹宏伟.2009.四川龙门山地区反转构造样式分析及其成因机制探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3):321-333.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