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

, PP. 495-501

Keywords: 长江式构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华夏构造岩相体系,构造控岩控矿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构造分布及演化综合研究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具中生代新华夏构造岩相体系控岩控矿特征,新华夏构造岩相体系主干构造是NNE向的大型褶皱和剪切挤压断裂带,均呈左行斜列分布;发育两组扭性剪切构造,被前人分别称为NEE向泰山式和NNW向大义山式构造;与之相伴的NWW向构造发育且对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将“武汉-九江-德兴NWW向深断裂构造岩浆岩带”称为“长江式构造”,归为新华夏系挤压带的横张构造成分。在中国东部,李四光所倡导的新华夏构造体系得到了新的证实和研究。

References

[1]  包家宝,汤树青,余志庆. 2002. 江西铜矿地质.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66-98.
[2]  常印佛, 刘湘培, 吴言昌. 1991.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79.
[3]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 1984. 江西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63-724.
[4]  李四光. 1976.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1-194.
[5]  吕古贤. 1991. 关于构造物理化学的初步探讨. 中国区域地质, (3): 245-261.
[6]  吕古贤. 2011. 关于矿田地质学的初步探讨. 地质通报, 30(4): 478-486.
[7]  毛建仁, 苏郁香, 陈三元. 1990. 长江中下游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85.
[8]  任纪舜, 姜春发, 张正坤, 秦德余. 1980.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说明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124.
[9]  薛迪康, 葛宗侠, 张宏泰, 胡惠民, 杨明银. 1997. 鄂东南铜金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02.
[10]  杨明桂, 王发宁, 曾勇, 赖新平, 黄水保, 周辉. 2004. 江西北部金属成矿地质.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57.
[11]  于志鸿, 刘忠平, 王海平等. 1989. 华南构造与内生金属成矿规模的卫星遥感研究.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5.
[12]  翟裕生. 1992. 成矿系列研究问题. 现代地质, (03): 301-309.
[13]  翟裕生, 林新多. 1993. 矿田构造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6-108.
[14]  翟裕生, 姚书振, 林新多, 周峋弱, 万天丰, 金福全, 周宗桂. 1992.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235.
[15]  翟裕生, 姚书振, 周综桂. 1999. 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矿田构造.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4.
[16]  赵鹏大, 吕新彪. 1999.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质异常及成矿预测BP模型.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05.
[17]  朱训, 黄崇柯, 芮宗瑶, 周耀华, 朱贤甲, 胡淙声, 梅占魁. 1983. 德兴斑岩铜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36.
[18]  陈毓川, 李兆鼎, 母瑞身,沈保丰,邹光华,李华芹,王全明,林文蔚,李文亢,刘?群,欧阳宗圻,孟繁义,王登红,张招崇,毛德宝,陈富文,李景春,李俊建. 2001. 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465.
[19]  陈毓川,裴荣富,宋天瑞,邱小平. 1998. 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初论.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04.
[20]  陈毓川, 朱裕生等. 1993. 中国矿床成矿模式.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50.
[21]  崔彬, 李忠文等. 1992. 江西九-瑞地区铜金成矿系列.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51.
[22]  崔学军,曾佐勋,杨巍然. 2005. 赣江断裂与郯庐断裂结合关系及其成矿作用.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3]  顾连兴, 徐克勤. 1986. 论长江中下游中石炭世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 地质学报, 66(2): 176-188.
[24]  胡文宣. 1991. 宁芜和庐枞地区陆相火山喷气-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铁、硫矿床.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42.
[25]  唐永成, 吴言昌, 储国正, 邢凤鸣, 王永敏, 曹奋扬, 常印佛. 1998.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51.
[26]  王道华, 傅德鑫, 吴履秀. 1987. 长江中下游区域铜、金、铁、硫矿床基本特征及成矿规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98.
[27]  王治顺,朱大岗,熊成云,赵剑韦,蒋镇亚,李锦蓉,梁云海等. 1999. 构造体系各论(中国典型构造体系论) // 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第二篇).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77.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