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
|
|
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DOI: 10.11840/j.issn.1001-6392.2011.2.015
Keywords: 浙闽沿岸流,台海海峡,水文消长,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Abstract:
浙闽沿岸流对台湾海峡的水文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依据国家海洋局“908”补充调查专项,通过对覆盖浙闽沿岸流海洋锋面过程的海洋生物调查研究,于2008年4月实施针对浙闽沿岸流消退时期(春季)台湾海峡锋面海域的浮游植物取样分析。结果共记录3门41属86种,其中硅藻35属76种,甲藻5属9种,蓝藻1属1种。种类组成以暖水性种类和广布性种类为主,分别占总种类的50.29%和34.17%。主要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jonesianus)、辐射圆筛藻(Coscinodiscusradiatus)、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densus)、三角角藻(Ceratiumtripos)。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cells/m3,与盐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暖水高盐性种类有高丰度。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部向南部递增的态势。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种间比例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反映了浙闽沿岸流与南海水的消长动态。
References
[1] | 王胄;陈庆生,台湾海峡东侧冷季之闽浙沿岸水入侵事件,台湾大学海洋学刊(台湾),1989.
|
[2] | 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908专项ST06区块2007年春季浮游生物数据光盘,北京: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8.
|
[3] | 金德祥;程兆第;刘师成,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
[4] | 金德祥;程兆第;林均民,中国海洋底栖硅藻类,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
|
[5] | 金德祥;陈金环;黄凯歌,中国海洋浮游硅藻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
[6] | 国家海洋局,GB/T 12736.6-2007.海洋调查规范,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
[7] | 谢文玲;陈长平;高亚辉,台湾海峡中北部至南麂列岛海域2005年冬季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台湾海峡,2007(03).
|
[8] | 林更铭;杨清良,台湾海峡小型浮游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2007(01).
|
[9] | 朱长寿;吴金镯;林元烧,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报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
[10] | 伍伯瑜,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水域的流型和水文特征,海洋通报,1983(04).
|
[11] | 胡建宇;洪华生;陈照章,台湾海峡北部海区1998年2-3月温、盐平面分布及其特征分析,海洋通报,1999(02).
|
[12] | 杨清良,台湾海峡西侧浮游硅藻类的种类组成很分布,海洋学报,1997(02).
|
[13] | 福建海洋研究所,台湾海峡中、北部海洋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
[14] | 洪华生,中国海洋学文集-台湾海峡初级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
[15] | 刘占飞;彭新跃;徐立,台湾海峡1997年夏季和1998年冬季两航次颗粒有机碳研究,台湾海峡,2000(03).
|
[16] | 肖晖;蔡淑惠,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温、盐度分布特征,台湾海峡,1988(03).
|
[17] | 林永水;周近明,南海甲藻(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
[18] | 金德祥,台湾海峡硅藻类的特点,台湾海峡,1982(01).
|
[19] | 黄荣样,台湾海峡中、北部海域温、盐度特征,海洋科学,1989.
|
Full-Text
|
|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