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践

DOI: 10.3969/j.issn.1001-8395.2015.05.025, PP. 774-781

Keywords: 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资源型城市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任何开发不可再生资源的城市都会遇到资源枯竭问题.由于研究时点和判定标准的差异,导致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的认识存在差异.建国后,资源型城市大多兴起于计划经济时期,“一五”期间和“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主要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资源型城市开始出现衰退,到21世纪早期衰退变得更为严重.2007年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分界点,此前主要依靠资源枯竭型城市自身努力转型,此后则进入到政府主导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综合转型阶段.政府主要从不断加强和完善转型组织领导,加强地质勘探、增加资源储量,开展转型试点,确认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规划编制、转型评估与财政支持等方面主导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在转型实践中,资源枯竭型城市探索出多元化的转型途径,并出现一些转型范例.与此同时,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开展大量实证研究.接续替代产业培育或经济结构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关键.由于发展阶段和面临问题不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与模式选择也不尽相同,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没有统一的最佳或最适方式.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艰巨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区域、城市、企业等多个角度协同推进.今后需要将资源型城市放到所在区域更深层次的社会图景之中,进行区域尺度的、广泛的转型模式创新探索,并加强区域视角的、系统的规范理论研究.

References

[1]  刘吕红. 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制度影响的历史分析[J]. 青海社会科学,2012(6):65-69.
[2]  刘燕,王国辉. 阜新创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分析[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42-144.
[3]  Li H J, Long R Y, Chen H. Economic transition policies in Chinese resource-based cities: an overview of government efforts[J]. Energy Policy,2013(55):251-260.
[4]  陆大道. 统筹兼顾,全面部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迈入新阶段[J]. 国土资源,2014(1):10-11.
[5]  张文忠. 分类指导,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 国土资源,2014(1):11-13.
[6]  王永生. 攀枝花、阜新、焦作等矿业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告诉了我们什么?[J]. 资源导刊,2008(12):10-11.
[7]  Long R Y, Chen H, Li H J, et al. Selecting alternative industries for Chinese resource cities based on intra- and inter-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J]. Energy Policy,2013(57):82-88.
[8]  冷艳菊,赵宏燕.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以阜新市为例[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69-171.
[9]  汪晓文,万劭琨,赵梦园.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接续产业发展研究:以甘肃玉门市为例[J]. 经济视角,2012(12):8-11,23.
[10]  财经界. 玉门:从“石油滚滚”到“风光无限”:访酒泉市副市长、玉门市委书记詹顺舟[J]. 财经界,2011(3):48-49.
[11]  尹红炜,孟宪忠,帅萍. 资源型城市选择接续产业的PCDL模型研究[J]. 城市规划,2006(10):13-15.
[12]  熊剑平,刘承良,张传琪,等. 资源型城市发展评价与接续选择: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9,29(8):1282-1287.
[13]  张文忠,王岱,余建辉. 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2):25-31.
[14]  王海飞. 兰白都市经济圈视角下的白银市可持续发展战略[J]. 经济地理,2011,31(4):566-572.
[15]  Dong W, Yang Y.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 and its influence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evolution in Xinjiang, China[J]. J Geogr Sci,2014,24(6):1131-1146.
[16]  罗怀良. 攀枝花市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381-383.
[17]  刘军英.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积聚区的发展:以平顶山为例[J]. 人民论坛,2014(7):244-246.
[18]  何熊浪,毕佳丽.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4,36(8):67-72.
[19]  罗怀良,冉茂玉. 攀西地区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6):552-556.
[20]  Pani N. Resource cities across phases of globalization:evidence from Bangalore[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9,33(1):114-119.
[21]  Murguía D I, B?hling K.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on large-scale mining conflicts: the case of Bajo de la Alumbrera, Argentina[J]. J Cleaner Production,2013,41(1):202-209.
[22]  刘吕红. 资源与资源型城市相关问题的多维研究[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6):75-78.
[23]  张复明,郭延儒. 山西省城市化地域模式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2(2):24-28.
[24]  刘军英.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产业积聚区的发展:以平顶山为例[J]. 人民论坛,2014(7):244-246.
[25]  焦华富,陆林. 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291-296.
[26]  周一星,孙则昕. 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 地理研究,1997,16(1):11-22.
[27]  李文彦. 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与城市规划问题[J]. 地理学报,1978,33(1):63-78.
[28]  胡魁. 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J]. 资源·产业,2001,3(5):8-10.
[29]  樊杰,孙威,傅小锋.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77.
[30]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 宏观经济研究,2002(11):37-39,59.
[31]  肖劲松,李宏军.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探析[J]. 中外能源,2009(11):15-20.
[32]  刘吕红. 中国资源型城市起点研究[J]. 兰州学刊,2014(1):89-94.
[33]  吕勇. 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源型工矿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D]. 成都:四川大学,2005.
[34]  董志凯,吴江. 新中国工业的基石:“156”项建设研究[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53-155.
[35]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1.
[36]  张建华. 东川现象对资源衰竭型矿业城市:白银市转型的启示[J]. 资源·产业,2005,7(3):19-22.
[37]  高新才.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1978—2008)[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184.
[38]  孟韬.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阜新、辽源两个国家试点城市的经验比较[J]. 社会科学战线,2007(5):60-67.
[39]  孙艳霜.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以吉林省辽源市为例[J]. 长白学刊,2013(2):118-121.
[40]  Shao Jun, Zhou J Q. Study on the influence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y space[J]. 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1):421-427.
[41]  Liang S N, Jin Z H. Development model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experience and lessons:take Baishan City's development of transformations as an example[J]. Energy Procedia,2011(5):1626-1630.
[42]  陈晓建.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轨道及转型模式思考[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935-2943.
[43]  吴强. 我国矿业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再思考[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4,24(5):13-15,26.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