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衍景.炭质层控型银洞坡金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25(2):161-167,.
|
[2] | 张理刚.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21.
|
[3] | 陈衍景.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J].地学前缘,1996,3(4):282-289,.
|
[4] | 范宏瑞 谢奕汉.小秦岭含金石英脉复式成因的流体包裹体证据[J].科学通报,2000,45(5):537-542,.
|
[5] | 胡受奚 林潜龙.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与成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58.
|
[6] | 陈衍景 富士谷.豫西金矿成矿规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234.
|
[7] | 孙枢 张国伟 等.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1-216.
|
[8] | 贾承造 施央申 等.东秦岭板块构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19.
|
[9] | 胡受奚 赵懿英 等.华北地台金成矿地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85.
|
[10] | 任富根 李维明.熊耳山-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综合评价模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37-40.
|
[11] | 陈华勇 倪培 等.新疆望峰金矿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同位素示踪: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示例[J].中国科学:D辑,2000,30(12):45-52,.
|
[12] | 陈衍景 富士谷 等.华北地台南缘不同类型绿岩带的主元素特征及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地学版,1988(1):70-83.
|
[13] | 陈衍景 富士谷 等.河南省金矿成矿构造模式[J].河南地质情报,1990(2):9-14.
|
[14] | 陈衍景 胡受奚 等.三门峡-宝丰断裂存在的证据及若干问题讨论[J].南京大学学报地学版,1990(3):75-84.
|
[15] | 陈衍景 富士谷.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地块差异性及其成矿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1,15(3):265-271,.
|
[16] | 陈衍景 强立志.评熊耳群和西洋河群形成的构造背景[J].地质论评,1992,38(4):325-333,.
|
[17] | 陈衍景.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模式及成矿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研究结果[J].地学前缘,1996,3(4):282-289.
|
[18] | 陈衍景.中国绿岩带型金矿床.中国金矿研究新进展(第一卷)[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4-29.
|
[19] | 陈衍景.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J].地学前缘,1998,5(A08):109-118,.
|
[20] | 陈衍景 郭光军 等.华北克拉通花岗绿岩地体中中生代金矿床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J].中国科学D,1998,28(1):35-40.
|
[21] | 更多...
|
[22] | 陈衍景 李欣.河南上宫金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对碰撞造山体制流体作用指示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1998,8(1):73-76,.
|
[23] | 陈衍景 杨泽军.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运用方法[J].矿床地质,1998,17(增刊):83-86.
|
[24] | 陈衍景 李超 等.东秦岭斑岩钼矿带金矿岩体的锶氧同位素特征和成岩成矿物质来源[J].中国科学,2000,30(增刊):64-72.
|
[25] | 任富根,熊耳山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综合评价模型,1996年,130页
|
[26] | 陈衍景,中国金矿研究新进展.1,1996年,4页
|
[27] | 罗铭玖,河南金矿概论,1992年
|
[28] | 陈衍景,豫西金矿成矿规律,1992年,234页
|
[29] | 陈衍景,河南地质情报,1990年,2期,9页
|
[30] | 陈衍景,南京大学学报.地学版,1990年,3期,75页
|
[31] | 陈衍景,南京大学学报.地学版,1988年,1期,70页
|
[32] | 贾承造,东秦岭板块构造,1988年,130页
|
[33] | 胡受奚,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与成矿,1988年,558页
|
[34] | 孙枢,华北断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年,267页
|
[35] | 张理刚,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1985年,267页
|
[36] | 胡受奚,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专刊,9页
|
[37] | 范宏瑞,地质找矿论丛,9卷,1期,54页
|
[38] | 陈衍景 刘丛强.中国北方石墨矿床及赋矿孔达岩系碳同位素特征及有关问题讨论[J].岩石学报,2000,16(2):233-244,.
|
[39] | 范宏瑞 谢奕汉.康山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黄金,1994,15(3):1-6,.
|
[40] | 范宏瑞 谢奕汉.豫西熊耳山地区岩石和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找矿论丛,1994,9(1):54-64,.
|
[41] | 胡受奚 周顺之 等.斑岩铜钼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区域成矿规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专刊),1984:9-18.
|
[42] | 罗铭玖 王亨志 等.河南金矿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
[43] | 隋颖慧 王海华 等.河南铁炉坪银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对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例证[J].中国科学:D辑,2000,30(12):82-90,.
|
[44] | 王志光 崔毫 等.华北地块南缘地质的构造演化与成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310.
|
[45] | 张复新 陈衍景 等.秦岭造山带金龙山-丘岭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秦岭式卡林型金矿成矿动力学机制[J].中国科学:D辑,2000,30(增刊):73-81.
|
[46] | 陈衍景,中国科学.C,2000年,30卷,增刊,64页
|
[47] | 陈华勇,中国科学.D,2000年,30卷,增刊,45页
|
[48] | 隋颖慧,中国科学.D,2000年,30卷,增刊,82页
|
[49] | 张复新,中国科学.D,2000年,30卷,增刊,73页
|
[50] | 陈衍景,地学前缘,1998年,5卷,增刊,109页
|
[51] | 陈衍景,矿床地质,1998年,17卷,增刊,83页
|
[52] | 陈衍景,中国科学.D,1998年,28卷,1期,35页
|
[53] | 陈衍景,自然科学进展,1998年,8卷,1期,73页
|
[54] | 王志光,华北地块南缘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1997年,310页
|
[55] | 胡受奚,华北地台金成矿地质,1997年,220页
|
[56] | Zhang G W,Sci China D,1996年,39卷,3期,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