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国语”的发现与“国学”的重建

, PP. 15-22

Keywords: 语言,语言,国学,国学,民族,民族,国语,国语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References

[1]  梁启超:《爱国论》,《梁启超全集》第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2]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1-52页。
[3]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4]  章太炎:《重刊〈古韵标准〉序》,《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
[5]  (章)太炎:《规新世纪(哲学及语言文字二事)》,《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第55、56、61页。
[6]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梁启超全集》第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8页。
[7]  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
[8]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0、371-372页。
[9]  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四,第277页。
[10]  章太炎:《我的生平与办事方法》,《章太炎的白话文》,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11]  刘师培:《新方言·后序》,《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12]  朱维铮:《〈訄书〉发微》,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13]  章太炎:《小学略说》,《国故论衡》上卷,陈平原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9、10页。
[14]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47页。
[15]  (章)太炎:《规新世纪(哲学及语言文字二事)》,《民报》第24号,1908年10月10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第63页。
[16]  章太炎:《新方言·序》,《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17]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47、48页。
[18]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二,第49页。
[19]  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注,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340页。
[20]  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4页。
[21]  胡适:《再谈谈整理国故》,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十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22]  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3页。
[23]  〔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第52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