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当“讽喻”遭遇“比兴”——一个西方诗学观念的中国之旅

, PP. 5-14

Keywords: 讽喻,讽喻,比兴,比兴,王国维,王国维,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寻找和发现某些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流通的概念和术语,其中,讽喻(allegory)便被认为具有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不仅适用于西方,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研究王国维的翻译和批评实践可知,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每一个诗学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的诗学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它的意义是在与其他诗学观念的关系中、乃至在与整个文化传统的关系中产生的。拖曳着自身的历史负累,“讽喻”很难进入中国诗学,在认识与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时,中国固有的诗学话语,如比兴,无疑是一个更为恰当的选择。

References

[1]  ①Guillén,Claudio,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rans,Cola Franzen,Harvad University Press,1993,p.69—70.
[2]  ②Zhang Longxi,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2.
[3]  Zhang Longxi,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63.
[4]  Zhang Longxi,Allegoresis:Reading Canonical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p.87.
[5]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5页。
[6]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31页。
[7]  《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8]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9]  吴乔:《答万季野诗词》,《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10]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11]  〔加拿大〕诺思罗甫·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12]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337页。
[13]  参见Pauling Yu,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Pr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p.19—28.
[14]  施补华:《岘傭说诗》,《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74页。
[15]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第277页。
[16]  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23页。
[17]  ④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97、3808、3967页。
[18]  万云骏:《清真词的比兴与寄托》,《词学论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
[19]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学丛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0页。
[20]  孟棨:《本事诗》,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21]  《船山全书》第15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12页。
[22]  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8页。
[23]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第3808页。
[24]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第193页。
[25]  《王国维全集》第1卷,第313页。
[26]  《王国维遗书·静安文集续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536页。
[27]  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第263页。
[28]  钱钟书:《管锥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109页。
[29]  钱钟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页。
[30]  沈德潜:《说诗晬语》,《清诗话》,第534页。
[3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第3940页。
[32]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33]  詹安泰:《论寄托》,原载《词学季刊》第3卷第3号,1936年9月。又见《詹安泰全集》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34]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第3811页。
[35]  沈祖棻:《宋词赏析》,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93页。
[36]  崔豹:《古今注》,《四部备要》第6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2页。
[37]  叶嘉莹:《名篇词例选说》,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38]  陈匪石:《宋词举》,南京: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第14页。
[39]  《詹安泰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58页。
[40]  叶嘉莹:《名篇词例选说》,第101页。
[41]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第3811页。
[42]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学丛编》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4页。
[43]  《朱自清全集》第9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44]  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71页。
[45]  叶嘉莹、安易编著:《王国维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