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
, PP. 739-748
Keywords: 上海,大暴雨,环流背景,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中尺度云团
Abstract:
通过对“010805”特大暴雨和“080825”大暴雨两次过程的天气环流背景、产生强降水的热力、水汽和动力条件以及卫星云图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异同点:“010805”特大暴雨是热带低压(简称010805TD)影响产生的,“080825”大暴雨是由中纬度低涡切变引起的,但是登陆减弱的2008年第12号热带风暴“鹦鹉”为“080825”大暴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两次过程都有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影响,中低纬度不同气团的相互作用对暴雨的产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移动缓慢的010805TD东侧的偏南、东南急流不断为“010805”特大暴雨提供水汽和能量,维持了010805TD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与低空切变之间存在强的西南低空急流,给下游的上海输送了水汽和能量。\!010805\"过程开始前24h对流不稳定能量开始积聚,而\!080825\"过程则是在产生前12h才快速增加,其大气的对流不稳定发展更为强烈。上海在两次降水过程开始前都变得不稳定,K指数增加到36℃以上。两次过程开始前12~24h的水汽输送就开始了。“010805”特大暴雨由偏南、东南急流输送来自东海的水汽;“080825”大暴雨由西南急流输送来自南海及西南地区的水汽,而且也有低空偏东气流输送来自东海的水汽和能量。两次过程上海上空的大气可降水量都在60mm以上,正涡度和上升气流都集中在上海上空非常窄的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仅在上海产生特强降水的原因。对流云团有向后传递的特点,在减弱的对流云团后部再生新的云亮核与其合并是中尺度云团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之一,多个云团合并同样是中尺度云团迅速\,发展加强的原因,有很强的突发性。
References
[1] | 曹晓岗, 张吉, 王慧, 等. “080825”上海大暴雨综合分析[J]. 气象, 2009, 35(4): 51-58.
|
[2] | 姚祖庆. 上海特大暴雨过程天气形势分析[J]. 气象, 2002, 28(1): 26-29.
|
[3] | 曹晓岗. \!0185\"特大暴雨的诊断分析[J]. 气象, 2002, 28(1): 21-25.
|
[4] | 陈永林. 上海\!0185\"特大暴雨MCC形成条件分析[J]. 气象, 2002, 28(1): 30-33.
|
[5] | 杨克明, 张守峰, 张建忠. \!0185\"上海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 2004, 30(3): 34-38.
|
[6] | 漆梁波. 特大暴雨非常规资料的初步分析[J].气象, 2002, 28(1): 34-38.
|
[7] | 陈永林, 杨引明, 曹晓岗, 等. 上海“0185”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活动特征及其环流背景的分析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 2007, 18(1): 29-35.
|
[8] | 林永辉, 布和朝鲁. 2001年8月初上海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气象学报, 2003: 61(2): 196-203.
|
[9] | 齐琳琳, 赵思雄. 一次热带低压引发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J]. 大气科学, 2004, 28(2): 254-269.
|
[10] | 肖云清, 胡文东, 赵立斌, 等. 宁夏中北部两次强暴雨过程综合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3): 576-583.
|
[11] | 殷雪莲, 郭建华, 董安祥, 等. 沿祁连山两次典型强降水天气个例对比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1): 184-191.
|
[12] | 陈忠明, 杨康权. 2003年7月4~5日梅雨锋暴雨维持的诊断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6): 1316-1325.
|
[13] | 史小康, 李耀东, 冉令坤, 等. 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中“质量强迫”的数值模拟[J]. 高原气象, 2009, 28(2): 278-291.
|
[14] | 沈树勤. 地方暴雨增强数值预报模式对江苏地区降水预报能力的检验及分析[J]. 高原气象, 1996, 15(1): 84-89.
|
[15] | 丁一汇. 高等天气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1: 560.
|
[16] | 叶其欣, 杨露华, 丁金才, 等. Gps/pwv资料在强对流天气系统中的特征分析[J]. 暴雨灾害, 2008, 27(2): 142-148.
|
[17] | 杨引明, 朱雪松, 刘敏,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GPS大气可降水量统计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增刊): 150-157.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