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DOI: 10.7605/gdlxb.2007.05.003, PP. 473-486
Abstract: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之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staeschei带—I.isar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References
[1] |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1(2): 165-170.
|
[2] | 殷鸿福,丁梅华,张克信,等. 1995. 扬子区及其周缘东吴—印支期生态地层学
|
[3]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98.
|
[4] | 张克信,赖旭龙,丁梅华,等. 1995. 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及其全球对比
|
[5] | [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6): 669-676.
|
[6] | 冯增昭,金振奎,杨玉卿,等. 1994. 滇黔桂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
[7] | [M] 北京:地质出版社,56,57.
|
[8] | 冯增昭,鲍志东,李尚武,等. 1997. 中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
[9] |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3,8-81.
|
[10] | 王成源. 1995. 二叠-三叠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
[11] | [J] 古生物学报,34(2): 129-151.
|
[12] | 王成源,王志浩.1981. 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龙潭组、长兴组牙形刺及其生态和地层意义.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
|
[13] |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14-120.
|
[14] | 王生海,强子同,文应初,等. 华蓥山地区二叠纪生物礁顶部钙结壳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
[15] | [J] 岩石矿物,1994,14(4): 59-68.
|
[16] | 吴亚生,姜红霞,廖太平. 2006. 重庆老龙洞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底层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
[17] | [J] 岩石学报,22(9): 2405-2412.
|
[18] | 杨浩,张素新,姜海水,等. 2006. 湖北崇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钙质微生物岩的时代及基本特征
|
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