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Journal Article %T 贵州罗甸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沉积的微生物岩时代和沉积学特征 %A 刘建波 %A 江崎洋一 %A 杨守仁 %A 王海峰 %A 足立奈津子 %J 古地理学报 %P 473-486 %D 2007 %R 10.7605/gdlxb.2007.05.003 %X 二叠纪末期发生的显生宙以来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使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均受到重创之后,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全球正常浅海地区。研究认为,扬子地台在二叠纪末期存在一次海平面降低的事件,造成研究区二叠纪地层与早三叠世微生物岩之间存在沉积间断或剥蚀,并使三叠纪牙形石混入二叠纪末期的沉积物中。二叠—三叠系界线位于微生物岩层的底界;微生物岩形成于早三叠世最早期,相当于Hindeodusparvus带,是早三叠世最早期开始的海侵事件为其提供生长所需的可容纳空间。在Isarcicellastaeschei带—I.isarcica带早期再次发生相对海平面降低事件,之后海平面开始快速上升。研究区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以凝块构造发育为特征,具有斑状、层状、枝状和网状凝块构造4种典型中型构造。结合前人的工作,认为微生物群落通过生物沉积和物理沉积作用形成球状体,球状体汇聚形成不同的中型凝块构造。研究扬子地台早三叠世凝块石的确切时代和结构、构造类型特征,为准确恢复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环境变迁以及生物演化事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 %U http://www.gdlxb.org/CN/abstract/abstract85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