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草地学报  2014 

贵州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4.05.015, PP. 1007-1013

Keywords: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有效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为探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喀斯特山区林地、草地、经果林和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中国西南山区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毛管持水力等物理性质影响不显著,经果林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显著降低了土壤pH。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中有效磷、草地中有效钾含量在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均为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特征,整个研究区土壤有效锌及硼、林地中的有效铜、农田中的有效铜及钼的丰度处于低水平,不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通过土壤养分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得出,研究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顺序为草地>林地>经果林>农田,建议喀斯特山区大力开展退耕还草工程,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References

[1]  龙健,邓启琼,江新荣,等.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5,25(12):3188-3195
[2]  朱守谦,魏鲁明,陈正仁,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1995,19(4):358-367
[3]  陈超,杨丰,刘洪来,等. 贵州喀斯特地区草地开垦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7):230-237
[4]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20-126
[5]  张盼盼,胡远满,李秀珍,等. 基于GIS的喀斯特高原山区石漠化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306-311
[6]  龙健,黄昌勇,李娟.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1):76-79
[7]  刘方,王世杰,刘元生,等.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生态学报,2005,25(3):639-644
[8]  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等. 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J]. 地理学报,2006,61(6):624-632
[9]  杨胜天,朱启疆. 论喀斯特环境中土壤退化的研究[J]. 中国岩溶,1999,18(2):169-175
[10]  吕明辉,王红亚,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87-96
[11]  苏维词,杨华,李晴,等.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J]. 土壤通报,2006,37(3):447-451
[12]  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等.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J]. 水土保持通报,2001,21(4):1-5
[13]  蔡运龙. 中国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生态重建与农林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趋势[J]. 资源科学,1999,21(5):37-41
[14]  巩杰,陈利顶,傅伯杰,等. 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1):93-96
[15]  Franco Ajmone-marson, Mattia Biasioli.Trace elements in soils of urban areas [J].Water Air Soil Pollute,2010,213(1/4):121-143
[16]  Wang X D, Cheng G W, Zhong X H, et al.Trace elements in sub-alpine forest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 [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3):635-643
[17]  李德军,莫江明,方云霆,等. 鼎山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演替阶段森林中有效微量元素状况研究[J]. 广西植物,2004,24(6):529-534
[18]  Zhang Y L, Wang Z F, Luo K L, et al.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topsoil form the northern siope of Qomolangma(Everest)in China [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7,52(4):679-684
[19]  莫本田,罗天琼,王普昶,等. 贵州畜牧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贵州农业科学,2010,38(6):165-167
[20]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1]  中国土壤学会.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2]  韩永伟,韩建国,张蕴薇,等. 利用年限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生态环境,2004,13(4):626-629
[23]  刘洪来,杨丰,黄顶,等. 农牧交错带草地开垦对特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及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7):155-160
[24]  徐敏云,李培广,谢帆,等. 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农牧交错带土壤碳密度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320-325
[25]  李海峰,曾凡江,桂东伟,等. 不同利用强度下绿洲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J]. 生态学报,2012,32(6):1803-1810
[26]  Zhang P J, Li L Q, Pan G X, et al.Soil quality changes in land degradation as indicated by soil chemical,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in a karst area of Southwest Guizhou, China [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6,51(4):609-619
[27]  尹刚强,田大伦,方晰,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J]. 林业科学,2008,44(8):9-15
[28]  刘梦云,安韶山,常庆瑞,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性质特征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39-42
[29]  杨玉盛,郭剑芬,陈银秀,等. 福建柏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的比较[J]. 林业科学,2004,40(3):19-25
[30]  查春梅,颜丽,郝长红,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棕壤有机氮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22-26
[31]  宇万太,万强,赵鑫,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J]. 生态学杂志,2007,26(12):2013-1016
[32]  魏孝荣,郝明德,邵明安.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5,25(12):3196-3203
[33]  刘雪云,李晓忠,周志宇,等. 不同开垦年限西藏草地中量、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J]. 中国草地学报,2010,32(6):70-75
[34]  Jonathan A F,Ruth D,Gregory P A,et al.Global consequences of land use [J]. Science,2005,309(570):570-574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