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
Abstrac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璀璨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意义感,塑造健康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应当开发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课程,开展体验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the brilliant crystallization of the profou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spiritual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contains profound and ric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resources.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life meaning, shape healthy moral values, enhanc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bility and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efore, we should develop psychological courses combin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practice activities to exper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reate a campus atmosphere to carry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mprove teacher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teracy,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 敖玲敏, 沈菊(202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之维与实践之路. 黑龙江高教研究, 42(12), 120-126. |
[2] | 高芳芳(2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中国民族博览, (12), 118-120. |
[3] | 侯广彦(2015). 先秦儒家的积极心理思想管窥. 青海社会科学, (3), 28-31. |
[4] | 黄存良(2020).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介入与治理. 社会科学家, (1), 154-160. |
[5] | 冀文彦, 刘林(2023). 大学生心理困惑归因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Z2), 39-42. |
[6] | 李董平, 何丹, 陈武, 鲍振宙, 王艳辉, 赵力燕(2015). 校园氛围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 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38(4), 896-904. |
[7] | 李秀雅, 刘利华, 方燕红(2021).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孝道信念的中介作用. 心理研究, 14(2), 162-168, 176. |
[8] | 林成圣, 钟荣树, 曾芳(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公关世界, (6), 90-92. |
[9] | 刘畅, 鹿裳慈(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嘉应文学, (24), 111-113. |
[10] | 刘国买, 于再君(2019). 地方高校“互联网+”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 中国大学教学, (4), 54-57, 66. |
[11] | 鲁力(2016).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理论月刊, (3), 38-41. |
[12] | 陆时红(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分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2(2), 86-90. |
[13] | 罗鸣春, 常敬, 陈家敏(2020).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 心理学探新, 40(1), 3-8. |
[14] | 宋时磊(2022).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人民论坛, (19), 96-99. |
[15] | 孙彩平, 王冰倩(2024). 学校道德氛围对青少年格局的影响: 生命意义感的中介效应. 教育研究与实验, (5), 14-24. |
[16] | 王海东, 曹银芝(2024).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新探. 理论学刊, (2), 160-169. |
[17] | 吴晶(2024). 儒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资源探析. 心理学探新, 44(2), 106-112. |
[18] | 熊英, 魏熠菲(2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4), 34-36. |
[19] | 许文静(2016). 从儒家德育思想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心理.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7(S1), 134-137. |
[20] | 杨志娟(2021). 知行合一理念: 历史追溯、政策意蕴和实践模式. 教育学术月刊, (5), 31-36. |
[21] | 张慧(20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中国电化教育, (12), 99-105. |
[22] | 赵礼, 管健, 黄明珠(2022). 国家认同、国家信心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青年研究, (4), 60-69, 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