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对教育学学科形成的讨论——以康德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比较为切入点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of Pedagogy—Starting with a Comparison of Kant’s and Herbart’s Educational Thoughts

DOI: 10.12677/ass.2025.142140, PP. 411-418

Keywords: 赫尔巴特,康德,科学教育学,实践哲学
Herbart
, Kant, Scientific Pedagogy, Practical Philosophy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康德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出自其各自的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思想,作为后辈,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中包含大量的康德成分。康德的实践哲学铺就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底色。但赫尔巴特引入了经验主义的“可塑性”概念作为自身教育理论的根本,确立了教育的地位,而进一步确立教学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是教育学形成的关键环节。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Kant and Herbart originate from their respective philosophies, especially practical philosophy. As a younger contemporary, Herbart’s practical philosophy contain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Kantian elements.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erbart’s educational thought. However, Herbart introduced the empiricist concept of “plasticity” as the cornerstone of his educational theory, establishing the status of education, and further solidifying the central role of teaching in education as a key link in the formation of pedagogy.

References

[1]  周谷平, 叶志坚.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 一个跨越世纪的回望[J]. 教育学报, 2006(5): 29-35.
[2]  杜威.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  洪成. 赫尔巴特五段教授法在中国[J]. 课程·教材·教法, 1997(5): 61-63.
[4]  朱国仁. 浅析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基础[J]. 心理学探新, 1987(4): 93-99.
[5]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文集[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6]  周采.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J]. 教育学报, 2006(5): 3-11.
[7]  肖朗. 人的两重性和教育的两重性——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探析[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3(1): 117-125.
[8]  刘泽, 周霖. 关于“教育学究竟是什么”的再审思[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3, 6(1): 28-38.
[9]  朱毅. 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批判哲学基础[J]. 理论与现代化, 2022(2): 94-104.
[10]  侯长林.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J]. 铜仁学院学报, 2020, 22(1): 30-39.
[11]  孙友鹏. 探微与复归: 不朽的科学教育学奠基之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 39(7): 89-96.
[12]  钟启泉. 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 [J]. 基础教育课程, 2016(11): 89.
[13]  凌淑莉.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与实践启示[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7): 240-245.
[14]  张卉. 康德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影响[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 47(2): 77-87.
[15]  赵小丽, 荀渊. 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考辨[J]. 教育科学, 2023, 39(1): 35-42.
[16]  杨严严, 李妙迪. 识读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4(6): 76-82.
[17]  吕红霞. 实践哲学的三种形态与基本问题[J]. 江西社会科学, 2023, 43(10): 22-31.
[18]  朱园园. 人的“可塑性”及其教育内涵——基于赫尔巴特和本纳教育思想的解读[J]. 教育文化论坛, 2019, 11(2): 60-65+137.
[19]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互动关系视角下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再审视[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 50(6): 39-49.
[20]  肖朗. 康德与西方大学教育学讲座的开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1): 74-81+96.
[21]  梅尔茨. 十九世纪欧洲思想史: 第1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41.
[22]  王坤庆. 论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4): 12-17.
[23]  康德, 赵鹏, 何兆武. 论教育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4]  亨利·E·阿利林, 阿利林H.E., 陈虎平. 康德的自由理论[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302.
[25]  黄素珍. 康德对自由意志的证成及其实践意义[J]. 云南社会科学, 2023(2): 26-33.
[26]  康德, 杨云飞.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88.
[27]  李长伟. 康德的实践性教育: 强制与自由的悖论[J]. 教育学报, 2019, 15(4): 10-25.
[28]  周丽华. 用强制培养出自由: 康德的教育观[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7(4): 24-29.
[29]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教育学讲授纲要[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9.
[30]  彭正梅, 本纳. 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纪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表200周年[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2): 19-27.
[31]  林凌. 从纪律约束到精神陶冶: 论训育观在19世纪的变革[J]. 教育学报, 2021, 17(5): 29-41.
[32]  梯利. 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5: 527.
[33]  彭韬, 林凌. 赫尔巴特的性格形成理论研究——基于教育学与伦理学相互关系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6): 69-76+156-157.
[34]  张卉. 从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可塑性”概念看其对康德先验主义教育哲学的批判[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1, 4(4): 92-99.
[35]  肖朗, 叶志坚. 赫尔巴特实践哲学的教育学意蕴——以赫尔巴特与康德的思想关联为考察中心[J]. 中国教育科学, 2014(2): 127-143+126+234.
[36]  李长伟.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3): 21-30+36.
[37]  王啸. 自由与自律: 康德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33-41.
[38]  李长伟. 谁是最初的教育者——康德教育逻辑起点问题之追问[J]. 教育研究, 2019, 40(6): 38-50.
[39]  孙元涛. 人的“可塑性”与教育——从赫尔巴特到本纳[J]. 全球教育展望, 2011, 40(10): 37-42.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