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制Vlog”现象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影响——跨学科领域的纵向思考
|
Abstract:
“预制vlog”在社交媒体蔚然成风的当下时代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正潜移默化地重塑人们的个体社交互动模式、心理态势及社会文化。此种现象的兴起,既是社交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广泛渗透的镜像,亦映射出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多元复杂性。研究者尝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多元化分析,全方位剖析“预制vlog”的现象本质、深层心理机制、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多维度影响,以及探索应对“预制vlog”这一新现象的策略与措施。
In the current era where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pre made vlogs” as an emerging social phenomenon are subtly reshaping people’s individual social interaction patterns,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social culture. The rise of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a reflec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widespread penetration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but also reflects the diverse complexity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age. Researchers attempt to conduct diversified analysi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ies from disciplines such as Marxist theory, sociology, psych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essence and deep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phenomenon of “pre fabricated vlogs”, its multidimensional impact o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nd exploring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this new phenomenon.
[1] | 刘怡君, 郭韶明. “预制朋友圈”爆火: 给生活一点仪式感[N]. 中国青年报, 2024-10-19(004). |
[2] | 罗兰. 科技改变生活的背后 为什么预制菜是我们粗糙生活的隐喻? [J]. 人物, 2024(5): 26-31. |
[3] | 贝雅夫. 预制朋友圈: 确有可争还是议程失焦? [J]. 光彩, 2024(11): 64. |
[4] | 周雯. 社交媒体刻奇现象分析与批判——以朋友圈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9, 10(9): 65-66. |
[5] | 张美洁. 拟剧理论视阈下Plog用户的自我呈现研究——以小红书博主为例[J]. 传媒, 2024(3): 58-60. |
[6] | 陈晓光, 彭傲. 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对在线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上行社会比较和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与调节[J].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9(4): 52-64. |
[7] | 祝大勇, 刘培齐. 当代部分青年“伪精致”现象分析及引导策略[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2): 70-76. |
[8] | 彭慎敏.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抖音的传播偏向研究[J]. 新媒体研究, 2022, 8(2): 82-85. |
[9] | 姜铭. 新媒体时代数字自我的呈现与认同建构——以朋友圈的使用分析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1, 7(10): 13-15. |
[10] | 舒玉红, 张光春. 社会比较理论视域下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3): 2-4. |
[11] | 艾楚君, 孙淑雅, 马钰莹. 短视频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10305名青年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11): 90-96. |
[12] | 徐先艳, 李冉. 当代青年消费行为的新动向、成因及引导——基于2021年微博热搜消费事件的分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2, 41(4): 59-65. |
[13] | 何双百.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上“自我呈现”的批判性思考[J]. 编辑之友, 2023(2): 86-91. |
[14] | 王立菲, 王芮一. 神经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 心理健康与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12): 1841-1846. |
[15] | 吕培瑶. 关于社会支持理论研究的综述[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4): 109. |
[16] | 杜涛, 王欢. “进步”的幻象: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 34(1): 76-81. |
[17] | 温旭, 倪黎. 西方数字文化霸权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21(2): 101-107. |
[18] | 陈家喜, 刘美琳. 众声喧哗, 政治如常: 社交媒体驱动下的西方民主幻象[J]. 江汉论坛, 2021(1): 49-55. |
[19] | 许玉萍. “强化”与“弥散”: 社会化媒体下的全景监狱[J]. 视听, 2021(12): 190-192. |
[20] | 韩娜. 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影响的研究——基于批判的视角[J]. 新闻记者, 2015(8): 81-86. |
[21] | 郭未, 马炬申. “技术-关系-健康”视角下的互联网使用与青年世代健康[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11): 55-66. |
[22] | 李貌, 韩璞庚. 数字时代“信息茧房”束缚下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J]. 江苏社会科学, 2024(3): 47-54. |
[23] | 冉华, 王虎. 数字时代的社交媒体批判: 起源于“人性-社会性”之分[J]. 天府新论, 2022(5): 94-101. |
[24] | 虞鑫, 王金鹏. 从技术到受众: 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J]. 青年记者, 2024(4): 78-83. |
[25] | 王品芝. 七成受访青年感觉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N]. 中国青年报, 2023-05-05(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