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学视角中的中国社会信任研究发展态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文本识别和可视化分析
|
Abstract:
本研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1998~2023年间关于中国社会信任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文献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和主题建模,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社会信任研究的演进历程、热点问题以及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社会信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整体性不足、西方理论过度依赖以及本土理论框架缺失等问题。未来,信任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整合,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信任的复杂性,为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This study conduc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relevant papers on social trust in China published between 1998 and 2023, power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rough visual analysis and topic modeling of the literature data,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hot topics, and shortcomings of social trust research in China.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f social trust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such as a lack of holistic perspective, excessive reliance on Western theories, and the absence of a loc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the future, trust research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iz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achiev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trust in China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cial governance.
[1] | [德]尼克拉斯∙卢曼. 信任: 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 瞿铁鹏, 李强,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7. |
[2] | 郭未, 王灏晨, 罗朝明. 中国社会信任与社会风险透视——基于知识图谱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0): 1477-1487. |
[3] | 胡昌平, 陈果. 科技论文关键词特征及其对共词分析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4, 33(1): 23-32. |
[4] |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
[5] | 白丽英. 人际信任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35(4): 77-83. |
[6] | 汤志伟.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政府信任研究对比分析[J]. 情报杂志, 2017, 36(2): 201-207. |
[7] | 杨中芳, 彭泗清.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 1999, 2(2): 1-21. |
[8] | 陈介玄, 高承恕. 台湾企业运作的社会秩序: 人情关系与法律[J]. 东海学报, 1991(32): 219-232. |
[9] | 张厚安, 蒙桂兰. 完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推进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湖北省广水市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调查[J]. 社会主义研究, 1993(4): 38-43. |
[10] | 李连江. 差序政府信任[J]. 二十一世纪, 2012(6): 108-114. |
[11] | 胡荣.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J]. 社会学研究, 2007(3): 39-55. |
[12] | 高学德, 翟学伟. 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J]. 社会学研究, 2013(2): 1-27. |
[13] | 吕书鹏. 差序政府信任: 概念、现状及成因——基于三次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学海, 2015(4): 148-157. |
[14] | 马得勇. 政治信任及其起源——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5): 79-86. |
[15] | 孟天广, 李锋. 政府质量与政治信任: 绩效合法性与制度合法性的假说[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7(6): 99-108. |
[16] | 胡荣, 范丽娜, 龚灿林. 主观绩效、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对乡镇政府信任[J]. 社会科学研究, 2018(6): 105-113. |
[17] | 卢春龙, 严挺. 政治传播与政治信任的关系——以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为考察对象[J]. 学习与探索, 2015(12): 48-56. |
[18] | 郑建君. 政治信任、社会公正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一项基于625名中国被试的实证分析[J]. 政治学研究, 2013(6): 61-74. |
[19] | 柴玲, 尉建文. 政治认同、政府信任与群体性事件——以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5(1): 89-95. |
[20] | [英]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江苏: 译林出版社, 2000: 6-8. |
[21] | 翟学伟. 信任与风险社会——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08(4): 123-128. |
[22] | 刘少杰. 不确定条件下社会信任的分化与协调[J]. 江苏社会科学, 2020(4): 61-68. |
[23] | 吴新慧. 数字信任与数字社会信任重构[J]. 学习与实践, 2020(10): 87-96. |
[24] | 李燕凌, 丁莹. 网络舆情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信任修复研究——基于动物疫情危机演化博弈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17(4): 91-101. |
[25] | 郑丹丹. 互联网企业社会信任生产的动力机制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19, 34(6): 65-88. |
[26] | 井世洁, 杨宜音. 转型期社会信任感的阶层与区域特征[J]. 社会科学, 2013(6): 77-85. |
[27] | 向南, 乐章. 非农就业与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 基于福山命题的实证考察[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5): 85-93. |
[28] | 王毅杰, 丁百仁. 社会信任分异: 农民工与市民的比较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 110-118. |
[29] | 雷开春, 张文宏.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信任及其与社会交往的关系剖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6): 59-64. |
[30] | 史晓浩, 王毅杰.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信任的建构机制: 一种情境的解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89-96. |
[31] | 赵晓航, 李建新. 当代青年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J]. 青年研究, 2017(1): 19-27. |
[32] | 陈捷, 卢春龙. 社会信任与基层社区治理效应的因果机制[J]. 社会, 2011, 31(6): 22-40. |
[33] | [美]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 彭志华, 译.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1. |
[34] | 王飞雪, 山岸俊男. 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 社会学研究, 1999(2): 67-82. |
[35] | 胡安宁, 周怡. 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项基于2007年中国居民调查数据的考察[J]. 社会学研究, 2013(2): 28-54. |
[36] |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 三联书店, 1985(1948). |
[37] | 李伟民, 梁玉成.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 社会学研究, 2002(3): 11-22. |
[38] | 杨宜音. “自己人”: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J]. 社会学研究, 1999(2): 38-52. |
[39] | 彭泗清. 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 社会学研究, 1999(2): 53-64. |
[40] | 翟学伟. 信任的本质及文化[J]. 社会, 2014, 34(1): 1-26. |
[41] | 翟学伟. 中国人的关系原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97-298. |
[42] | Polanyi, K.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eacon Press. |
[43] | Granovetter, 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481-510. https://doi.org/10.1086/228311 |
[44] | 帕特南. 使民主运转起来[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
[45] | 邹宇春, 敖丹, 李建栋. 中国城市居民的信任格局及社会资本影响——以广州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5): 131-148. |
[46] | 胡荣. 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居民的地域性自主参与——影响村民在村级选举中参与的各因素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6(2): 61-85. |
[47] | 林聚任, 刘翠霞. 山东农村社会资本状况调查[J]. 开放时代, 2005(4): 119-138. |
[48] | 罗家德, 叶勇助. 信任在外包交易治理中的作用[J]. 学习与探索, 2006(2): 44-50. |
[49] | 秦海霞. 关系网络的建构: 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以辽宁省D市为个案[J]. 社会, 2006, 26(5): 110-133. |
[50] | 邓燕华. 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作逻辑: 关系与信任的运用——洋村田野研究[J]. 社会, 2006(1): 167-186. |
[51] | 翟学伟.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J]. 社会, 2009, 29(1): 109-121. |
[52] | 翟学伟. 从社会流动看中国信任结构的变迁[J]. 探索与争鸣, 2019(6): 4-35. |
[53] | 边燕杰, 张文宏. 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 中国社会科学, 2001(2): 77-89. |
[54] | 李汉林, 王琦. 关系强度作为一种社区组织方式——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M]//柯兰君, 李汉林. 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10-15. |
[55] | 渠敬东. 生活世界中的关系强度——农村外来人口的生活轨迹[M]//柯兰君, 李汉林. 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16-21. |
[56] | 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求职策略[J]. 社会学研究, 2003(1): 1-10. |
[57] | 高学德. 社会流动与人际信任: 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6): 29-37. |
[58] | 吕炜, 姬明曦, 杨沫. 人口流动能否影响社会信任——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17(12): 61-72. |
[59] | 聂伟.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 2017(4): 102-110. |
[60] | 盛智明.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 2013, 33(4): 35-59. |
[61] | 高学德. “复制”抑或“创造”社会: 我国人际信任重建的路径选择[J]. 社会科学, 2016(6): 71-83. |
[62] | 李强.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J]. 社会学研究, 2005, 20(2): 55-73 |
[63] | 翟学伟. 中国社会信用: 理论、实证与对策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38. |
[64] | Barber, B. (1983)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
[65] | Lewis, J.D. and Weigert, A. (1985) Trust as a Social Reality. Social Forces, 63, 967-985. https://doi.org/10.1093/sf/63.4.967 |
[66] | 黄晓晔. 技术逻辑指引下的国外互联网信任研究发展态势——基于CiteSpace的识别和可视化分析[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2(2): 5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