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阴人格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
Abstract: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态人”的人格分类方法,“五态人格测验”现也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心理学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人格阴阳失衡严重,与临床上很多疾病的产生显著相关。本文对太阴人格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太阴人的心理特点、体质特点、太阴人的发病易感性,并进一步探究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指导身心同治理论和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的实践应用,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发病;并丰富了现有的太阴人疾病的治疗方法,为五态人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The personality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five-state person” is put forward in Huangdi Nei Jing, and the “five-state personality tes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any related fields such as medicine and psychology. There is a serious 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in Taiyin personality, which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many clinical diseas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aiyin personality, summari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sceptibility of Taiyin people,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in order to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multaneous treatment of body and mind and the theory of treatment without disease, so a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It also enriches the existing treatment methods of Taiyin disease and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ive-state person theory in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1] | 薛崇成. 五态性格测验表手册[M]. 北京: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1988: 9. |
[2] | 金浩埈. 《黄帝内经》五形人与阴阳五态人辨识与调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 |
[3] | 张家蔚. 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 | 王琦, 王前奔. 中医体质学说[J]. 科技导报, 1994(5): 38-39. |
[5] | 王昊, 杜渐, 邵祺腾, 等. 中医五态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C]//中国心理学会. 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2013: 3. |
[6] | 吕梦涵. 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与明尼苏达多相人格特点及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
[7] | 王昊, 杜渐, 邵祺腾, 等. 中医“五态人”体质特征分析[J]. 中医杂志, 2013, 54(23): 2003-2005. |
[8] | 于迎. 大学新生中医五态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 |
[9] | 任滨海. 五态性格测验对大学生人格测量的适用性——与EPQ的对比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12): 117-119. |
[10] | 汤小京, 申杰, 林平. 原发性肝癌病人的阴阳五态性格与MMPI的相关性[J]. 河南中医, 1994(1): 17-18. |
[11] | 郭泽军. 医学生五态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 2008. |
[12] | 陆续天. 高血压患者五态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
[13] | 李琼, 丁冲. 中医院校本科生五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30(2): 68-70. |
[14] | 雷媛瑛, 张惠惺, 高健, 等. 大学新生五态人格对心理及社会适应领域的影响研究[J]. 国医论坛, 2021, 36(4): 62-65. |
[15] | 宋婧杰, 田丽霞. 创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8): 68-70. |
[16] | 刘婕, 杨振宁. 大学生孤独感与五态人格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12): 1390-1391+1393. |
[17] | 宋伶俐, 王洪波, 张伯华. 中医院校大学生五态性格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2): 143-144. |
[18] | 唐颖思. 失眠症与中医五态人格、应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
[19] | 杨阳. 中医五态人格与在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20] | 王昊. 基于五态人格测验与五五体质检测探讨中医人格与体质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
[21] | 王宗华, 何厚夫, 陈颖. 中医专业研究生明尼苏达多相人格与五态人格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12): 1891-1893. |
[22] | 周楠楠. 失眠症患者心理、中医人格、体质特点的相关性与中医证候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23] | 杨秋莉, 徐蕊, 于迎, 等. 五态人格、体质类型与抑郁症的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J]. 中医杂志, 2010, 51(7): 655-657. |
[24] | 吕学玉, 刘艳骄, 林颖娜, 等. 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与多导睡眠图特征的相关性[J]. 中医杂志, 2013, 54(1): 42-44. |
[25] | 郑开梅, 薛蕾, 甄红晅, 等. 抑郁症的五态人格研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2): 61-62. |
[26] | 白炳清, 刘雅茹. 神经症人格分型与中医五态人格的对照研究[J]. 天津中医, 2002, 19(6): 46. |
[27] | 李自艳, 刘鑫子, 杜渐, 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中医五态人格特征初探[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3): 408-411. |
[28] | 陈仲杰. 针刺治疗偏头痛抑郁/焦虑障碍心身同调效应机制研究[R].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2018-02-27. |
[29] | 王玥, 张伯华. 网瘾人际交往障碍者中医体质与五态人格、述情障碍的相关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4, 27(3): 178-181. |
[30] | 吕文卿. 中医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及情欲顺势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
[31] | 袁孟琪. 太阴人格、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32] | 孙宪波. 不同强迫症症状群与中医五态人格及其完美主义倾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新乡医学院, 2017. |
[33] | 王茂云. 101例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心理健康及五态人格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
[34] | 何宇. 斑秃与中医情志因素的相关性临床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35] | 邵祺腾, 杜渐, 王昊, 等. 更年期女性五态人格特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J]. 中医杂志, 2015, 56(22): 1915-1918. |
[36] | 徐花美.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及与中医证候相关性初探[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7] | 赖丽芳, 陈增鹏, 邓科穂. 乳腺增生患者与健康女性的五态人格比较研究[J]. 江西医药, 2019, 54(6): 649-651. |
[38] | 金建秋, 王昊, 杜渐, 等. 灼口综合征患者五态人格特征[C]//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大会暨第八次全国口腔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论文集. 上海: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2018: 2. |
[39] | 冯明清, 林平, 徐丹慧, 等. 脱发与阴阳五态性格关系的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9): 47-49. |
[40] | 徐莲香. 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与相关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初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41] | 杨阳, 马月香. 基于中医“五态人”理论在痤疮防治中的探析[J]. 中医药学报, 2020, 48(2): 1-4. |
[42] | 朱林, 李拯民, 范若兰, 等. 心理社会因素与青年肺结核发病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防痨杂志, 1996(2): 61-63. |
[43] | 邱华云. 慢性肾衰患者五态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
[44] | 朱希瑶. 从中医五态人格解析慢性心衰患者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96): 252-254. |
[45] | 李黎, 杜渐, 王昊, 等. 中医五态人格的五行配属关系探讨[J]. 世界中医药, 2014, 9(7): 871-873. |
[46] | 温惠红, 欧阳学认, 陈永旭, 等. 论《黄帝内经》五太人格与《易经》圆运动的关系[J]. 医学争鸣, 2019, 10(1): 33-36. |
[47] | 林法财. 基于体质观探讨五行音乐在五态人和五行人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1): 4940-4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