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防风药效特质与种植的合理有效衔接和落实
|
Abstract:
地道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区域内所产的,经中医长期临床应用所选的,高效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随着传统文化中医的广泛流行,作为东北地区地道药材的关防风因疗效显著,应用面广,在市场上存在着野生货源供不应求的情况。防风,别名关防风,回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生用。文章就地道药材关防风药效的特殊性及应扩大其种植生产面积,相关产业也应合理有效衔接和落实具体措施展开论述。为今后关防风如何更好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Authentic medicinal herbs:It refers to the pronoun of high-efficiency and high-quality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produced in specific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reas and selected by long-term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widespread pop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fangfeng, as a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 in Northeast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re is a shortage of wild goods in the market. Fangfeng, alias Guanfangfeng, Huicao, etc., is a perennial herb, and its roots can be us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fficacy of authentic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the expansion of its planting area, and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should also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connect and implement specific measures. It provides direction and idea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Guanfangfeng in the future.
[1] | 胡世林. 中国道地药材[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
[2] | 李学林, 高晓洁, 刘瑞新, 等. 试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6): 2038-2041. |
[3] | 张喜武, 刘美欣, 李秋晗, 等. 以有效相态为视角探讨中药复方药性传递规律[J]. 中医药学报, 2018, 46(2): 1-4. |
[4] | 阎秀菊. 中药“四气”、“五味”作用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S1): 3-4. |
[5] | 常学辉, 张华军.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J]. 内蒙古中医药, 2000(S1): 1. |
[6] | 彭评志. 中药五味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药业, 2009, 18(14): 73-74. |
[7] | 张之申, 朱梅年, 闻家政. 不同产地三七的生态环境观察和微量元素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1991, 16(6): 334-336. |
[8] | 闵朕, 郭栴子, 杨燕莹, 等. 浅谈中药“四气五味”在乳腺癌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杂志, 2021, 48(9): 51-53. |
[9] | 韩静, 杨锡仓. 地道药材本义考据[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11): 4852-4854. |
[10] | 李俊明, 陈光宇, 何群, 等. 防风饮片炮制工艺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21, 17(6): 40-44. |
[11] | 刘宗起. 试论应用道地药材保证中药疗效[J]. 新疆中医药, 2015, 33(4): 67-68. |
[12] | 张小娟, 金平华, 翟华强, 等. 基于东北、广东两地中药性味差异的药性构成属性初步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11): 4109-4111. |
[13] | 田方, 陈学林, 廉永善. 药用植物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的相关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2): 326-328. |
[14] | 赵露颖, 施梦瑶, 张巧艳, 等. 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22, 53(21): 6931-6947. |
[15] | 杨芙蓉, 冉家栋, 刘海涛, 等.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功效组分地理变异及气候响应特征[J]. 生态学报, 2021, 41(9): 3645-3655. |
[16] | 李凯, 黄李平. 牛膝研究应用概况[J]. 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10): 124-126. |
[17] | 丁丽瑛. 传统知识保护的权利设计与制度构建: 以知识产权为中心[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9. |
[18] | 汤跃. 地理标志制度与贵州地道药材保护[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6): 40-43. |
[19] | 刘昌孝. 从中药资源-质量-质量标志物认识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J]. 中草药, 2016, 47(18): 3149-3154. |
[20] | 张方.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对策研究[M]. 沈阳: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
[21] | 秦松元, 肖小河, 李隆云. 道地药材分布特点的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7, 13(6): 261-264. |
[22] | 陆兆华, 叶万辉, 乔滨杰, 等. 我国道地药村的产区分布和区划[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4(1): 54-60. |
[23] | 康传志, 吕朝耕, 黄璐琦, 等. 基于区域分布的常见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9): 1982-1989. |
[24] | 赵云山, 李紫岩, 那木汗, 等. 内蒙古地区中蒙药药材生态种植现状分析及建议[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7): 901-906. |
[25] | 常潞, 荆文光, 程显隆, 等. 防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 中国现代中药, 2022, 24(10): 2026-2039. |
[26] | 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1至卷11 [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9. |
[27] | 邹婧, 王悦, 张学涛, 等. 防风的本草考证[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11): 175-177. |
[28] | 王子寿, 薛红. 神农本草经[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90. |
[29] | 姜开运, 梁茂新. 五味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新中医, 2020, 52(11): 201-204. |
[30] | 高学敏. 中药学新世纪第2版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31] | 崔振刚. 中药材防风的用途和其栽培种植技术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 2014, 27(4): 817-821. |
[32] | 张宝娣, 万山红. 防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近况[J]. 中医药信息, 2003, 20(4): 23. |
[33] | 陈雨秋, 张涛, 陈长宝, 等. 防风的化学成分, 提取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49(9): 43-48. |
[34] | 金殿有. 防风研究现状[J]. 中医药信息, 1990(4): 39-41. |
[35] | 薛宝云, 李文, 李丽, 等. 防风色原酮甙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5): 41-43. |
[36] | 张喜武, 李梦聪, 窦金金, 等. 黑龙江省“龙九味”产地考证, 种植现状和发展策略[J]. 中医药学报, 2021, 49(10): 1-5. |
[37] | 王艺涵, 赵佳琛, 翁倩倩, 等. 经典名方中防风的本草考证[J]. 中国现代中药, 2020, 22(8): 1331-1339. |
[38] | 粱臣艳, 覃洁萍, 陈玉萍, 等. 不同产地防风挥发油的GC-MS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8): 80-83. |
[39] | 王喜军, 孟祥才, 左军, 等. 黑龙江省地道中药材龙胆、防风的种植基本情况调查[J]. 中医药信息, 2003(2): 55-56. |
[40] | 商维兴, 常忠宝. 黑龙江省北药产业发展研究[J]. 奋斗, 2017(22): 34-36. |
[41] | 李继红, 李蓟龙, 范翠丽, 等. 药用防风及其近缘种的性状调查[J].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 29(4): 38-41. |
[42] | 冯贞, 崔宇宏, 李民生, 等. 防风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和评价思路[J]. 中国现代中药, 2021, 23(10): 1686-1691. |
[43] | 王萍, 雷钧涛, 陈江辉, 等. 三种不同来源的防风种子活力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 34(1): 27-30. |
[44] | 王浩, 郭凌阁, 尚兴朴, 等. 基于防风外观性状和内在指标性成分划分防风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J]. 中草药, 2020, 51(20): 5320-5327. |
[45] | 唐坤宁. 中药防风种植技术[J]. 农村新技术, 2017(3): 10-12. |
[46] | 唐西斌, 程方艳. 中药材防风的用途和栽培技术[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12): 26. |
[47] | 滕发云. 中草药防风的栽培管理技术[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0(3): 184-185. |
[48] | 王艳. 防风种植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 24(7): 35-36. |
[49] | 李文艳, 任广喜, 王文全, 等. 防风不同播种量与移栽密度的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2): 243-245. |
[50] | 王亚玲, 冯慧敏, 秦荣, 等. 大兴安岭地区防风栽培方法的探索[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21(7): 27. |
[51] | 潘兴东, 马长山. 几种药剂对防风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6): 66-67. |
[52] | 张震. 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 2010(9): 26-27. |
[53] | 刘刚. 浅析中草药防风(北药)的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科技, 2018, 36(1): 71-72. |
[54] | 刘双利, 张春红, 张连学. 三年生栽培关防风最佳采收期的研究[J]. 特产研究, 2007, 29(1): 36-38. |
[55] | 于迪. 防风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2. |
[56] | 王思淼, 霍金海, 孙国东, 等.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不同生长年限防风中香豆素成分分析[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9, 26(3): 362-367+483. |
[57] | 孙晖, 曹玲, 孟祥才, 等. 规范化种植防风最适加工方法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3, 28(5): 402-404. |
[58] | 刘双利, 姜程曦, 赵岩, 等. 防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7, 48(10): 2146-2152. |
[59] | 赵天增, 秦海林, 张海艳, 等. 试论现代中药饮片[J]. 中草药, 2008, 39(2): 161-164. |
[60] | 喻国华, 刘建国, 黄军兵, 等. “荆防汤”治疗过敏性皮炎52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08, 40(7): 39-40. |
[61] | 赵永昶, 赵铭. 防风通圣散在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J]. 甘肃中医, 2010, 23(6): 49. |
[62] | 赵帅, 赵喜进. 大宗中药材防风市场前景分析及规模化高产种植技术[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7, 20(6): 27-30. |
[63] | 丁立威. 关防风价升探因——东北等地关防风产销浅析[J]. 中国现代中药, 2008, 10(8): 36-38. |
[64] | 郭慧敏, 丛薇, 孟祥才. 中国东北地区药材发展历史与前景[J]. 中国现代中药, 2017, 19(9): 1326-1330+1349. |
[65] | 柳先平, 黎先春, 李磊. 道地药材“道地性”与其活性成分关系[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B12): 24-29. |
[66] | 郝乘仪, 冯波, 张慧锋, 等. 吉林市道地药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5, 36(2): 109-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