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研究综述
|
Abstract: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日益严重,保护问题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为“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法。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概念与内涵的界定,系统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基于多元化视角研究视角,就法律、人员、方法、技术等要素开展了实证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把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构建动态,将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突破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xtin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protection problem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 systematic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how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reviews domestic scholars’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It is found that at present, domestic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empirical research on law, personnel, methods, technology and other elements based on diversifie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have accumulated rich research result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dynamics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echanism will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breakthrough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search.
[1] | 杨怡.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 文物世界, 2003(2): 27-31. |
[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 [Z]. 2003. |
[3] | 向云驹. 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 民间文化论坛, 2004(3): 69-73. |
[4] | 乌丙安. 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关键问题[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1): 38. |
[5] |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
[6] | 崔援民. 现代管理学原理[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214. |
[7] | Bunge, M. (2012) The Sociology-Philosophy Connecti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iscataway. |
[8] | 李学栋, 何海燕, 李习彬. 管理机制的概念及设计理论研究[J]. 工业工程, 1999(4): 31-34 39. |
[9] | 殷杰, 吴朋飞. M.邦格的社会科学机制解释探析[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4, 31(2): 15-19. |
[10] | 周耀林, 叶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与实现路径——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视角[J]. 学习与实践, 2014(7): 127-133. |
[11] | 张博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比较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9(24): 157-158. |
[12] | 詹正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武当学刊, 1997(4): 39-41. |
[13] | 白庚胜.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 中国民族, 2006(5): 29-31. |
[14] | 姜言文, 滕晓慧. 论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法学杂志, 2007(5): 68-71. |
[15] | 任学婧, 朱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完善[J]. 河北法学, 2013, 31(3): 86-92. |
[16] | 丁朋超. 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法律保护[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1): 136-142. |
[17] | 叶秋华, 孔德超. 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几个问题[J]. 法学家, 2008(5): 34-40. |
[18] | 张春燕.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与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10): 15-18. |
[19] | 黎明. 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 民族研究, 2007(3): 11-19 107. |
[20] | 贺学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2): 103-109. |
[21] | 飞龙. 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6): 61-68. |
[22] | 罗艺.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概述[J]. 云南电大学报, 2010, 12(4): 61-66. |
[23] | 何星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3): 31-36. |
[24] | 高莉花.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研究[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6. |
[25] | 李荣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6. |
[26] | 刘瑞, 赵云海. 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机制考察及其启示[J]. 长治学院学报, 2022, 39(3): 50-57. |
[27] | 丁慧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 2022(10): 39-41. |
[28] | 周超. 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 民族艺术, 2009(2): 12-20. |
[29] | 田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探究[J]. 政法论坛, 2013, 31(4): 81-90. |
[30] | 秦丽媛, 王云庆.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J]. 艺术研究, 2012(4): 22-23. |
[31] | 苑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标准研究[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9, 11(1): 135-138. |
[32] | 周超. 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45-50. |
[33] | 黄玉烨, 钱静.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3): 51-57. |
[34] | 郭海霞.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 特区经济, 2010(6): 239-240. |
[35] | 娜仁图雅, 吴大华.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7, 38(9): 28-32. |
[36] | 汤凌燕, 柳建闽.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法律思考——以福建省为主要分析对象[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3(6): 62-65. |
[37] | 谢克林. 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4): 57-61. |
[38] | 周志勇. 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07. |
[39] | 谭宏.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 理论探讨, 2008(2): 84-88. |
[40] | 王星光, 贾兵强. 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1): 178-185. |
[41] | 袁同凯.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基于中国的经验与对策[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 |
[42] | 李斌, 李强.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机制和模式的研究[J]. 服饰导刊, 2017, 6(1): 30-36. |
[43] | 陈桂峰. 浅谈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J]. 大众文艺, 2011(11): 180. |
[44] | 申茂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及其实现途径[J]. 教育文化论坛, 2009, 1(1): 49-53 77. |
[45] | 刘明阁.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 江汉论坛, 2012(10): 119-125. |
[46] | 钱益汇, 黄琎.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3(5): 132-137. |
[47] | 施沛琳. 台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初探[J]. 中国艺术时空, 2019(5): 44-51. |
[48] | 齐爱民, 赵敏.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开发中的利益分享机制之确立[J]. 电子知识产权, 2007(8): 21-24. |
[49] | 陈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2): 97-101. |
[50] | 雷蓉, 胡北明.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7(4): 12-16. |
[51] | 宋欢. 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沧桑, 2006(4): 88-89. |
[52] | 肖刚, 肖海, 石惠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2): 107-111. |
[53] | 孙国学. 基于旅游开发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1): 166-169. |
[54] | 曹诗图, 鲁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 25(4): 75-78. |
[55] | 范玉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
[56] | 肖瑜.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 文化学刊, 2010(1): 124-128. |
[57] | 韩双斌. 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07. |
[58] | 杨洪, 袁开国.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 管理观察, 2009(16): 226-228. |
[59] | 王荻, 袁尽辉, 许劼. 历史城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浅析——以码头古镇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0(3): 53-57. |
[60] | 赵悦, 石美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 旅游学刊, 2013, 28(9): 84-93. |
[61] | 杨耀源. 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 社会科学家, 2021, 36(4): 64-69. |
[62] | 黄永林, 谈国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2): 49-55. |
[63] | 余日季. 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4. |
[64] | 张效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以青海刺绣艺术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 2018(3): 201-204. |
[65] | 赵跃, 周耀林.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综述[J]. 图书馆, 2017(8): 59-68. |
[66] | 谭必勇, 徐拥军, 张莹. 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J]. 档案学研究, 2011(2): 69-74. |
[67] | 谢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的数字化开发与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工业大学,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