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以及地区差异
|
Abstract:
本文以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2012年至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基尼系数来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以及地区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从2012年的中度协调阶段上升到2021年的高度协调阶段,区域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东部保持在高度协调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均处在中部协调水平;第二,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空间效应;第三,地区间的差异是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This article takes 30 provinc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nstructs panel data from 2012 to 2021, and uses entropy weight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ode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Gini coefficient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firstl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has increased from a moderate coordination stage in 2012 to a high coordination stage in 2021. The region exhibits a characteristic of strong in the east and weak in the west, with the east maintaining a high coordination level, whil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both at the central coordination level; Secondly, there is a spatial effect between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Thirdly,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igital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different regions.
[1] | 刘达禹, 徐斌, 刘金全. 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增长门槛还是增长瓶颈?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6): 16-25. |
[2] | 李晓钟, 杜添豪.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22, 38(21): 19-24. |
[3] | 邵秀燕, 陈思华. 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8): 37-46. |
[4] | 杨文溥.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 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 [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1, 23(3): 19-31+94. |
[5] | 何爱平, 李清华. 数字经济、全劳动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J]. 经济问题, 2022(9): 9-17. |
[6] | 李清华, 何爱平. 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22(8): 1-13. |
[7] | 胡艳, 陈雨琪, 李彦. 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1): 143-154+175-176. |
[8] | 张少华, 陈治.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识别与异质性研究[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1, 36(11): 14-27. |
[9] | 陈丛波, 叶阿忠. 数字经济、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韧性[J]. 统计与决策, 2021, 37(17): 10-15. |
[10] | 尹西明, 陈劲. 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 源起、内涵与理论框架[J]. 社会科学辑刊, 2022(2): 114-123. |
[11] | 师博. 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3(2): 10-14. |
[12] | 谢丽文. 从税收变化看广东数字产业化竞争力[J]. 新经济, 2020(1): 35-38. |
[13] | 刘和东, 纪然. 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 40(1): 61-70. |
[14] | 逄健, 朱欣民. 国外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数字经济国家发展战略[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8): 124-128. |
[15] | 刘军, 杨渊鋆, 张三峰. 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20(6): 81-96. |
[16] | 刘成杰, 苏虹, 高兴波, 等. 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韧性提升——水平测度和影响机制分析[J]. 城市问题, 2023(11): 94-103. |
[17] | 赵涛, 张智, 梁上坤. 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20, 36(10): 65-76. |
[18] | 吕书鹏, 王莹. 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居民的政治文化变迁——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的分析[J/OL].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31206.1110.002.html, 2023-12-06. |
[19] | 郭恩恺, 王兆红, 李静, 等.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57(9): 45-53. |
[20] |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空间分布及动态演进[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21): 90-96. |
[21] | 王娟, 张海莹, 李国平, 等. 区域经济差距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 科学决策, 2023(8): 69-80. |
[22] | 张占斌, 毕照卿. 经济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 2022, 57(4): 21-32. |
[23] | 孙豪, 桂河清, 杨冬. 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评价[J]. 浙江社会科学, 2020(8): 4-14+155. |
[24] | 温薇, 张涵诗, 张启文. 基于EWM-DEA模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为例[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2): 92-102. |
[25] | 张旺, 白永秀. 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的理论构建、实证分析及优化路径[J]. 中国软科学, 2022(1): 132-146. |
[26] | 陈景帅, 张东玲.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 43(10): 209-219. |
[27] | Dagum, C. (1997)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 Empirical Economics, 22, 515-531. https://doi.org/10.1007/BF01205777 |
[28] | 鲁钊阳, 邓琳钰, 黄箫竹, 等. 数字经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23(12): 175-184. |
[29] | 崔蓉, 翟凌宇, 孙亚男. 中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3, 39(6): 95-108. |
[30] | 吕雁琴, 范天正.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3): 4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