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例无刺大红袍花椒不育株的发现
|
Abstract:
从培育的无刺大红袍花椒苗中发现2株变异植株,栽植5年后只开花不结实,经连续观察研究确定其均为不育株。因此,本文对该不育株的形态特征和物候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其在研究花椒授粉、坐果过程和杂交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Two mutant plants were found in the no-thorns Da-hongpao seedlings of prickly ash, which only bloomed and did not bear fruit after 5 years of planting. It was confirmed to be sterile plants by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study. Therefor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enology of the sterile plant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e sterile plants in the study of pollination, fruit setting, and cross breeding of prickly ash was discussed.
[1] | 安调过, 王彦梅, 立俊明, 王志国. 应用生物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探讨[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1): 116-117. |
[2] | 杨文清, 卢华金, 林恭松, 阮柏苗. 温州两系不育系选育方法初探[J]. 温州农业科技, 2006(3): 10-13. |
[3] | 袁隆平. 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原文再版[J]. 科学通报, 2016, 61(35): 3732-3734. |
[4] | 王林生, 李毓珍, 马晓玉. 植物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杂交制种技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11): 2362-2363, 2402. |
[5] | 张相琼, 唐雯. 棉花雄性不育研究及应用的新进展[C]//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汇编. 青岛: 中国棉花学会, 2007: 84-91. |
[6] | 王星斗, 王文君, 任媛媛, 王念, 范国强, 翟晓巧. 花椒育种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22, 35(5): 31-36.
https://doi.org/10.13348/j.cnki.sjlyyj.2022.0059.y |
[7] |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及其遗传机制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28(6): 742-746. |
[8] | 杜忠席. 竹叶花椒花粉活力及授粉成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9] | 费希同. 花椒无融合生殖特性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功能验证[D]: [博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10] | 刘映红, 王伏雄, 钱南芬. 花椒和野花椒的无融合生殖[J]. 遗传学报, 1987(2): 107-113, 163-164. |
[11] | 陈进, 王炳南. 花椒枝芽与结实特性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 1991, 9(2): 17-22. |
[12] | 王宏伟. 珍贵植物资源——花椒[J]. 天津农业科学, 2011, 17(2): 126-128. |
[13] | 马玉敏, 孙海伟, 武志刚, 腾兴哲, 杨雪梅. 大红袍花椒生物学特性观测[J]. 山东农业科学, 2006(3): 40-41. |
[14] | 王港. 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D]: [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15] | 张鹏飞, 张道荣, 凌冬. 植物花粉败育的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23): 10-15. |
[16] | 韩爱华, 尹克林, 宋来庆, 辛华, 刘建萍. “新梨7号”雄性不育特性及其败育的细胞学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6(1): 64-67. |
[17] | 王丽, 陈国菊, 曹必好, 陈长明, 邹丽芳, 朱张生, 尹玲, 雷建军.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O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s://www.doc88.com/p-2853126071042.html?r=1, 2016-06-09. |
[18] | 佟屏亚. 李殿荣引领中国油菜育种迈大步[J]. 种子世界, 2010(5): 66-67. |
[19] | 何强, 邓华凤, 孙平勇, 张武汉, 舒服, 邢俊杰, 彭志荣. 杂交水稻[J]. 中国工程院院刊, 2020, 6(9): 967-973. |
[20] | 王丰青, 何觉民, 周斌, 何仪.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进展[J].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4, 24(6): 80-84. |
[21] | 肖辉海, 陈良碧. 温敏不育水稻热激条件下生理变化的初步研究[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13(4): 421-424. |
[22] | 赵军良, 梁爱华. 高等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24(8): 1543-1546. |
[23] | 廖子荣, 吴安迪, 李俏, 黄东益. 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进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19): 250-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