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rn Linguistics 2023
国内近十五年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
Abstract: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近十五年关于介词“对”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共收集相关文献35篇。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先按内容和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再归纳研究趋势,最后分析存在的不足。研究发现:在内容上,专项研究、对比研究和整体研究并重;在方法上,语料库法应用最广。总体趋势是国别化研究日益增加,新方法也在应用。但现有研究存在语料单一、国别化研究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整合并评述了近十五年的研究成果,可为未来介词“对”的二语习得研究提供借鉴。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he Chinese preposition “Dui” in China over the past 15 years. By searching the CNKI database, 35 relevant articles were collected in total.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categorize the articles by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first, then summarize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finally analyze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The findings are: in terms of content, specific research, con-trastive studies, and general research are equally emphasized;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cor-pus-based method is most extensively applied. The overall trend is the increase of cross-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research methods. However, existing studies hav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data source and insufficient cross-national studies. This study integrates and reviews 15 years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he preposition “Dui”.
[1] | 白荃, 岑玉珍.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使用汉语介词“对”的偏误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 2007(2): 118-125. |
[2] | 周文华. 介词“对”不同义项的中介语使用情况考察[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1): 27-34+41. |
[3] | 张成进, 潘月. 多功能介词“对”的二语习得顺序考察[J]. 外语研究, 2020, 37(3): 31-37. |
[4] | 林柱. 日本留学生使用介词“对”的有关偏误分析[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8(4): 57-62. |
[5] | 李珂.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易混介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
[6] | 李萌. 浅析韩国留学生对汉语介词的使用偏误——以介词“对”为例[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2): 90-92. |
[7] | 陈曦. 介词“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以母语为英语和阿拉伯语的留学生为例[J]. 品位经典, 2019(6): 59-62. |
[8] | 蔡丽, 佳蜜花. 汉语介词“对”与泰语对应表达形式的对比研究[J]. 对外汉语研究, 2019(1): 139-151. |
[9] | 张昕玥.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介词“对”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安阳: 安阳师范学院, 2020. |
[10] | 李佳佳. 留学生对象类介词习得顺序研究及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
[11] | 高霞.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介词“对”的相关偏误分析[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4(6): 65-72. |
[12] | 范娟. 英语国家学生汉语介词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
[13] | 仇姝婷. 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汉语介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
[14] | 黄辛.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
[15] | 刘洋. 英美留学生习得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5. |
[16] | 阮清云. 越南学生学习“对”、 “对于”和“关于”等介词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
[17] | 萨然. 蒙古国学生学习汉语介词“对”和“对于”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
[18] | 朱茜. 西班牙语国家学生汉语常用介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3. |
[19] | 叶园园. 基于中巴经济交流下的汉语教学研究——巴基斯坦学生介词“对”教学情况分析[J]. 经济师, 2021(1): 208-210+213. |
[20] | 赵立新. 基于HSK动态语料库介词“对、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2: 33. |
[21] | 刘亚男. 汉语对象类介词“对”、“对于”、“关于”习得研究综述[J]. 西部皮革, 2016, 38(6): 205-207. |
[22] | 李彤.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对于”、“关于”使用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
[23] | 陈婧怡. 汉语介词“对、对于、关于”的隐现对比分析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17. |
[24] | 袁慧. 外国留学生介词习得过程中的偏误与教学设计[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2(12): 80-83. |
[25] | 李萌. 韩国留学生汉语介词的使用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66. |
[26] | 张明辉, 孟璐. 21世纪现代汉语介词研究综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9): 64-73. |
[27] | 王鸿滨. 类型学背景下汉英介词对比及教学策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3, 11(4): 8-14. |
[28] | 赵春辉. 对外汉语中的介词教学研究[J]. 现代交际, 2016(17): 92-93. |
[29] | 杜佳烜, 吴长安. 基于构式的汉语框式介词二语习得研究[J]. 关东学刊, 2017(5): 70-77. |
[30] | 吴泓, 张旸. 对象类介词构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15): 159-162. |
[31] | 高霞. 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对英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3(12): 76-80. |
[32] | 林忠, 李小文. 东南亚留学生介词习得偏误调查分析[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6, 33(12): 7-12. |
[33] | 何静静.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介词“对”习得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
[34] | 戴勤. 基于汉泰对比和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对象介词的类型学特征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
[35] | 王洋, 丰国欣. 零起点留学生HSK四级中介词“对”结构的偏误分析与教学对策[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9(6): 11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