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未来学和马克思主义未来预测方法论差异研究
|
Abstract:
自从“未来”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来以后,预测未来也成为了人类长期性的事业,就当下而言,作为一个充满变局的时代,预测未来无疑是增加确定性的重要方式。作为现代理论,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未来学都尝试解答时代问题,在充满变动的时代下对未来做出预测,但是其方法论有着本质的差异,对于两者差异的分析一方面是有利于正确看待西方未来学的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也有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预测未来方法论体系。这个“变局”时代要求的不仅仅是面对“当下”,而更应该是超越“当下”,面向“未来”。
Since the “future” was created by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predicting the future has also become a long-term cause of mankind, and as far as the present is concerned, as an era full of changes, predicting the future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certainty. As modern theories, Marxism and Western futurology both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the times and predict the future in the era full of changes, but their methodologies have essential differenc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s conducive to a correct view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Western futurology on the one hand,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rxist methodological system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This era of “change” requires not only facing the “present”, but also going beyond the “present” and facing the “future”.
[1]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2] | 习近平接见二〇一七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17-12-29(001). |
[3] | 孙伟平. 智能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和条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1): 48-56. |
[4] | 习近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 2014-06-04(002). |
[5] | 瓦西列耶夫. 列宁和社会预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 |
[6] | 列宁. 列宁全集: 第3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92. |
[7]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8]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9] | 列宁. 列宁全集: 第2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75. |
[10] |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2卷[M]. 郑一明, 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219. |
[11]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43. |
[12] | 韩静娴, 徐云鹏. 托夫勒“未来学”三部曲述评[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9(32): 124-126. |
[13] | 孙荣升. 简谈未来学[J]. 学习与探索, 1981(1): 71-73. |
[14] | 别斯图热夫-拉达, 韩灵锐. 美国未来学的演变[J]. 国外社会科学, 1978(1): 4-10. |
[15] | 孙建光. 国外未来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 未来与发展, 2021, 45(11): 52-56. |
[16] | 沈恒炎. 未来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测[J]. 情报科学, 1980(3): 58-62+71. |
[17] | 顾镜清. 未来学概论[M]. 贵阳: 贵州人们出版社, 1985. |
[18] | 林可济. 新技术革命与信息社会理论[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2(3): 1-7. |
[19]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03-304. |
[20] | 左艳芳, 郑又成. 理解物质概念新思路[J]. 求索, 2006(7): 168-170. |
[21]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22] | 黄晶, 王文涛, 揭晓蒙. 摆脱人类困境, 探索可持续发展——德内拉梅多斯及《增长的极限》的诞生与影响[J].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2(3): 52. |
[23] | 廖文生. 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的方祛及其特点[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6(4): 5-8. |
[24]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 |
[25] | 汤在新. 马克思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方法及其特点[J]. 江汉论坛, 1983(4): 7-12. |
[26] | Peccei, A. (1977) The Human Quality.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94. |
[27]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821. |
[28] | 鲍·斯拉文. 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M]. 孙凌齐,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