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办高等院校新校区大学生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
Abstract:
以四川省某民办高等院校新校区400名普本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民办高等院校新校区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女生的择业适应水平高于男生,男生的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水平高于女生;城市学生的学校适应、人际适应、择业适应水平高于农村和城镇学生;一直为学生干部的学生学校适应、自我适应、择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高于其他学生;朋友数量较多和外向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高于其他学生。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through a survey of 400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in a new campus of a private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new campu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enerally good. The job-choosing adaptation level of girl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self-adapt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vel of boy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The level of school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job-choosing adaptation of urban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students. Students who have always been student cadres have higher school adaptation, self-adaptation, job-choosing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than other students. Students with many friends and extroverted personality have higher levels of school adapt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campus life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job-choosing adaptation, emotional adaptation, self-adapt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an other students.
[1] | 侯静.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编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8): 1177-1180+1181. |
[2] | 曾晓强, 张大均. 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机制[J]. 心理学探新, 2010, 30(4): 76-80. |
[3] | 张大均, 朱政光, 刘广增, 何花, 张婷. 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5): 94-100. |
[4] | 段素梅, 秦红霞, 沈树周. 大学新生适应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33( 2) : 125-128. |
[5] | 李帅, 韩丹丹, 李霞, 姜峰.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10): 1574-1576. |
[6] | 陈福侠, 樊富珉.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12): 1894-1895+1896. |
[7] | 陈秀敏.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浅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06, 26(5): 156-157. |
[8] | 方晓义, 沃建中, 蔺秀云.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2): 95-101. |
[9] | 罗良针, 林昱衡. 当前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9(3): 104-108. |
[10] | 黄燕琼.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学校适应与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
[11] | 佘丹丹. 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1. |
[12] | 王翔艳, 唐本钰, 司继伟.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择业焦虑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3(10): 1512-1515. |
[13] | 张大均, 李坷蔓, 朱政光, 武丽丽.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10): 29-36. |
[14] | 黄晓颖, 杨伊生. 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11): 90-93. |
[15] | 周妮. 农村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工程大学, 2017. |
[16] | 童星. 家庭背景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吗?——基于国内外41项定量研究的元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 49-59. |
[17] | 徐珊珊, 杨瑞峰. 贫困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探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8): 154-156. |
[18] | 邹小勤. 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的实证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14(5): 100-104. |
[19] | 陆蓉慧, 林小芳, 谢世杰.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 39(5): 23-25. |
[20] | 柯政, 李昶洁. 班干部身份对学习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4026位初中生的倾向值匹配法研究[J]. 教育研究, 2020, 41(5): 112-125. |
[21] | 南江, 李萌杰, 姜红娟. 高校二年级学生干部压力后成长、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和抑郁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3): 441-446. |
[22] | 严蓓颖, 李玉华, 俞劼, 刘悦. 小学生同伴关系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中国特殊教育, 2021, (9): 89-96. |
[23] | 张静, 田录梅, 张文新. 同伴拒绝与早期青少年学业成绩的关系: 同伴接纳、友谊支持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3, 29(4): 353-360. |
[24] | 董增云. 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5): 642-644. |
[25] | 梁益梦. 人格、气质、宿舍气氛对大学生学校适应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2010. |
[26] | 陶塑, 张丽瑞, 何瑾. 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 33(2): 153-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