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应用探讨
|
Abstract:
[1] | 江梅, 邹兰, 李晓倩, 车飞, 赵国华, 李刚, 张国宁. 我国挥发性有机物定义和控制指标的探讨[J]. 环境科学, 2015(9): 3522-3532. |
[2] | 环境保护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交通运输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能源局. “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环大气[2017]号[EB/OL].
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1709/t20170919_421835.htm, 2020-02-18. |
[3] | 郑玫, 闫才青, 李小滢, 等. 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3): 555-564. |
[4] | 郝吉明, 程真, 王书肖. 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J]. 环境保护, 2012, 40(9): 17-20. |
[5] | 王倩, 陈长虹, 王红丽, 等. 上海市秋季大气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贡献及来源研究[J]. 环境科学, 2013, 34(2): 424-433. |
[6] | 生态环境部. 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 环大气[2020]33号[EB/OL].
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006/t20200624_785827.html, 2020-06-24. |
[7] | 席劲瑛, 武俊良, 胡洪营, 等. 工业VOCs排放源废气排放特征调查与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11): 1158-1162. |
[8] | 周裕敏, 郝郑平, 王海林. 北京地区城乡结合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及来源分析[J]. 环境科学, 2011, 32(12): 3560-3565. |
[9] | 陈颖. 我国工业源VOCs行业排放特征及未来趋势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56-58. |
[10] | 庄马展, 傅彦斌, 王颖, 陈森阳, 金月正, 吴冬阳. 基于现场监测分析的厦门市VOCs治理绩效评估研究[J]. 海峡科学, 2020(12): 20-24. |
[11] |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S]. 南京: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 http://sthjt.jiangsu.gov.cn/art/2019/12/17/art_2470_8847357.html |
[12] | 王帅. 气相色谱法在大气中VOCs在线监测领域的应用[J]. 广东化工, 2020, 47(8): 160-162. |
[13] | 刘锦泽. 固定污染源VOCs在线监测系统技术特征及发展需求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19, 31(2): 192+194. |
[14] | 杨永青, 吕权息. 光离子化技术应用于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技术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12): 4-5. |
[15] | 李海. 基于光离子化技术的VOCs检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邮电大学, 2020. |
[16] | 郑秀亮, 叶伟莹. 中小企业VOCs在线监测设备如何选择[J]. 环境, 2020(9): 62-64. |
[17] | 生态环境部. 固定污染源废气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S]. 北京: 生态环境部, 2019. |
[18] |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固定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光离子化检测器(PID)法技术要求[S]. 广州: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