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7 

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Keywords: 柴胡斑枯病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据2011-2014年调查,甘肃省柴胡斑枯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明确了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甘肃省柴胡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 μm,平均77.5 μm; 直径57.3~90.0 μm,平均70.5 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平均19.0 μm×2.0 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柴胡斑枯病病原鉴定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0~35℃、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 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 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 最适pH分别为5.0、6.49和5.5; 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 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柴胡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