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开放性胫骨骨折外支架二期更换为内固定的安全性研究DOI: doi:10.7507/1002-1892.201611127 Keywords: 开放性胫骨骨折, 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 C 反应蛋白, 外支架, 内固定 Abstract: 目的 评估开放性胫骨骨折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 2010 年 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 94 例(98 侧患肢)以外支架为初期固定手段的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 29 例(31 侧患肢)由于患者主观不适、钉道反应、Schantz 针松动及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原因,在伤口愈合及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绝对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后,更换为内固定(试验组);65 例(67 侧患肢)未更换为内固定(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第 1 次清创时间、初始病原菌类型、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肢体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 Gustilo Ⅲ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试验组,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计算两组患者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比较两组不同骨折分型患者以及接受过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患者的感染发生率;记录感染患者病原菌信息,并与初始病原菌进行比较;记录试验组患者使用不同内固定物发生感染情况。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9.7%(3/31)和 9.0%(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09)。Ⅰ、Ⅱ型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试验组和对照组ⅢA 型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14.3%(1/7)和 6.3%(2/32),ⅢB 型分别为 50.0%(2/4)和 14.3%(2/14),ⅢC 型分别为 0 和 16.7%(2/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509,P=0.476;χ2=2.168,P=0.141;χ2=0.361,P=0.548)。发生感染的患肢中,仅试验组 1 侧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术前原始致病菌一致。接受植皮或皮瓣移位手术的患者中,试验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33.3%(2/6)和 13.3%(2/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9,P=0.303)。试验组更换为内固定后,采用髓内钉者(11 侧)无 1 例发生感染,而采用钢板(20 侧)的患者中 4 侧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 20%。 结论 多数情况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自外支架更换为内固定是安全的。但针对初始创伤伴广泛而严重软组织损伤者,特别是 GustiloⅢ型骨折且通过皮瓣或植皮修复获得创面愈合者,术前必须仔细评估患者软组织条件,谨慎选择内固定物类型,术中对软组织进行精细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