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
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经验DOI: doi:10.7507/1002-1892.201711099 Keywords: 股骨粗隆间骨折, 向前成角移位, 解剖对位, 复位 Abstract: 目的探讨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2015 年 3 月—2016 年 3 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 40 例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 11 例,女 29 例;年龄 56~87 岁,平均 75.7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1 例,摔伤 39 例。体质量指数 18.9~33.8 kg/m2,平均 24.3 kg/m2。受伤至入院时间 2~360 h。骨折按照 AO-OTA 分型:A1.2 型 7 例,A1.3 型 1 例,A2.1 型 6 例,A2.2 型 9 例,A2.3 型 12 例,A3.2 型 2 例,A3.3 型 3 例。记录患者入院时、术前以及术后最低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值,住院期间输血量和手术显性出血量。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 量表)评估患者伤前及术后 12 周生活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入院时及术后 2 d 疼痛程度。根据术后 X 线片及临床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术后 12 周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入院时 Hb 为(114.33±14.93)g/L,术前最低 Hb 为(99.10±16.4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4,P=0.000)。11 例术前输血(520.00±269.98)mL。手术显性出血量(373.08±154.68)mL,术中输血量为(569.23±207.94)mL。术后患者最低 Hb 为(105.41±13.36)g/L,8 例患者术后再次输血(500.00±185.16)mL。术后 3 d 按照改良 Baumgaertner 法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优 16 例,良 18 例,差 6 例。40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12~15 周,平均 12.8 周。术后切口无感染发生。术后 2 d VAS 评分为(3.2±0.5)分,较入院时的(8.2±0.5)分显著改善(t=37.500,P=0.000)。术后 12 周骨折均愈合;患侧髋关节 Harris 评分为(82.5±6.9)分;SF-36 量表评分为(51.4±11.5)分,较伤前(54.9±11.5)分显著降低(t=18.901,P=0.000)。术后 4 例出现谵妄,8 例感染肺炎,5 例泌尿系统感染,2 例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结论近侧骨折段向前成角移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难复位、不稳定型骨折,术中需要通过辅助器械达到骨折良好复位,解剖对位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首要条件,同时需注意及时纠正患者贫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