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天然更新研究进展
|
Abstract:
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资源再生产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群落结构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近年来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本文以天然更新的方式、优缺点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探究了影响森林天然更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并对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未来天然更新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展望。
Forest natural regeneration is a complex ecological process of forest resource reproduc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the productivity of forest ecosystem, stabiliz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protect biodiversity. It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also a hot spot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ecology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pathway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biological and abiotic factors that affect forest natural regeneration,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is field, and makes a prospect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natural regeneration in the future.
[1] | 胡玉珠. 坡向及林窗大小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及生长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 2019(12): 11-13. |
[2] | 蔺菲, 郝占庆, 叶吉. 苔藓植物对植物天然更新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6(4): 456-460. |
[3] | 朱教君, 刘足根, 王贺新.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4): 695-703. |
[4] | 蔺菲, 郝占庆, 李步杭, 等.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群落特征与林木更新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07(4): 1308-1314. |
[5] | 杜桂森, 魏连昊, 刘静, 等. 苔藓植物提取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 2004(8): 1497-1501. |
[6] | 潘开文, 何静, 吴宁.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微生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1): 153-158. |
[7] | 吴承祯, 洪伟, 姜志林, 等. 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3): 405-410. |
[8] | 李根柱, 王贺新, 刘足根, 等. 清原县四种主要林型的枯落物与天然更新的关系[J]. 林业科技, 2007(5): 13-16. |
[9] | 张悦, 易雪梅, 王远遐, 等. 采伐对红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5, 35(1): 38-45. |
[10] | 任宝平. 采伐方式与天然更新[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1): 54-56. |
[11] | 阮德振, 陈龙, 章文杰, 等. 森林中的火干扰研究综述[J]. 林业调查规划, 2011, 36(5): 63-66. |
[12] | 李慧仁, 王立中, 韦昌雷, 等. 中强度火烧对兴安落叶松林自然更新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 2016(9): 47-48. |
[13] | 乌拉, 唐翠平, 高辉, 等. 森林自然更新影响因子的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14(8): 102-105. |
[14] | 李秀珍, 王绪高, 胡远满, 等. 林火因子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演替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2): 182-187. |
[15] | 唐凤华, 全文选, 李朝婵, 等. 天然林林窗与自然更新研究进展[J]. 西部林业科学, 2018, 47(4): 95-101. |
[16] | 何中声, 刘金福, 郑世群, 等.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影响[J]. 植物科学学报, 2012, 30(2): 133-140. |
[17] | Schupp, E.W. (1989) Arrival and Survival in Tropical Treefall Gaps. Ecology, 70, 562-564.
https://doi.org/10.2307/1940206 |
[18] | 昝启杰, 李鸣光, 王伯荪, 等. 黑石顶针阔叶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动态[J]. 应用生态报, 2000(1): 2-5. |
[19] | 刘庆. 林窗对长苞冷杉自然更新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英文)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2): 204-209. |
[20] | 陈祥伟, 胡海波. 林学概论[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
[21] | 马士友. 北京地区侧柏人工林径向生长对采伐、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
[22] | 杨玲, 康永祥, 李小军, 等. 黄帝陵古柏群林下天然更新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30(1): 82-86. |
[23] | 王斐, 翟国锋, 刘幸红, 等. 降水和遮荫对侧柏林地种子萌发的影响[J]. 种子, 2019, 38(9): 30-35. |
[24] | 曹怡立, 刘淑玲, 张日升.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影响因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23): 121-123, 126. |
[25] | Peter, J.B. and Ashley, D.S. (2000) Re-sprouting as a Life History Strategy in Woody Plant Communities. Oikos, 89, 409-416. https://doi.org/10.1034/j.1600-0706.2000.890224.x |
[26] | 朱万泽, 王金锡, 罗成荣, 等. 森林萌生更新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7(9): 74-82. |
[27] | 高贤明, 杜晓军, 王中磊. 北京东灵山区两种生境条件下辽东栎幼苗补充与建立的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03(3): 404-411. |
[28] | 彭闪江, 黄忠良, 彭少麟, 等. 植物天然更新过程中种子和幼苗死亡的影响因素[J]. 广西植物, 2004(2): 113-121, 124. |
[29] | 杨跃军, 孙向阳, 王保平. 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天然更新[J]. 应用生态学报, 2001(2): 304-308. |
[30] | 姚爱静, 朱清科, 张宇清, 等. 林分结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林业调查规划, 2005(2): 70-76. |
[31] | 徐振邦, 代力民, 陈吉泉, 等.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J]. 生态学报, 2001(9): 1413-1420. |
[32] | 韩景军, 肖文发, 罗菊春. 不同采伐方式对云冷杉林更新与生境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0(S1): 90-96. |
[33] | 鲁法典, 韩峻, 李超. 泰山侧柏林下幼树分布规律及天然更新研究[J]. 河北林果研究, 2006(1): 29-32. |
[34] | 赵总, 贾宏炎, 蔡道雄, 等. 红椎天然更新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8, 40(11): 76-83. |
[35] | 张玉波, 李景文, 张昊, 等. 额济纳胡杨有性繁殖失败因素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8): 467-472. |
[36] | 王思琪, 武曙红, 朱晓梅, 等. 我国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18, 31(3): 58-62. |
[37] | 杨彬, 王玉, 郝清玉. 海南岛木麻黄林林下植物天然更新影响因素的研究[J]. 广西植物, 2020, 40(3): 422-432. |
[38] | 陈圣宾, 宋爱琴, 李振基. 森林幼苗更新对光环境异质性的响应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2): 365-370. |
[39] | 高欢欢, 刘黾, 邵红雨, 等. 种子植物幼苗定居的生态学过程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46(5): 851-855. |
[40] | 任坚毅, 林玥, 岳明. 太白山红桦种子的萌发特性[J]. 植物生态学报, 2008(4): 883-890. |
[41] | 宋新章, 肖文发. 林隙微生境及更新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2006(5): 114-119. |
[42] | 郭柯. 山地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米心水青冈幼苗的定居[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2): 161-164. |
[43] | 彭闪江, 黄忠良, 周国逸, 等. 鼎湖山林窗形成特征及其对幼树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3(3): 229-235. |
[44] | 韩有志, 王政权. 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5): 615-619. |
[45] | 鲁长虎. 动物与红松天然更新关系的研究综述[J]. 生态学杂志, 2003(1): 49-53. |
[46] | 苏昌祥, 钟稚昉, 鲁长虎. 动物在大别山五针松种群天然更新中的作用[J]. 生态报, 2018, 38(17): 6194-6203. |
[47] | 黄忠良, 彭少麟, 易俗. 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幼苗定居的主要因素[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1(2): 123-128. |
[48] | J?rg, U.G., Joanna, F., Edmond, R., et al. (1999) Lemurs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Dry Deciduous Forest in Madagascar. Conservation Biology, 13, 794-804. https://doi.org/10.1046/j.1523-1739.1999.98245.x |
[49] | 王辉, 张汝杰, 崔立奇, 等. 海拔对油松天然更新和胸径生长的影响[J]. 河北林果研究, 2015, 30(1): 45-50. |
[50] | 樊后保, 臧润国, 李德志. 蒙古栎种群天然更新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1996(3): 15-20. |
[51] | 谢帆, 王素珍. 井冈山区常绿阔叶林更新动态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1(1): 1-7. |
[52] | 蔡文华, 杨健, 刘志华, 等.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火烧迹地森林更新及其影响因子[J]. 生态学报, 2012, 32(11): 3303-3312. |
[53] | 汤雨宁, 刘明国, 殷有, 等. 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规律初探[J]. 辽宁林业科技, 2007(4): 41-43. |
[54] | 吴大荣, 王伯荪. 濒危树种闽楠种子和幼苗生态学研究(英文) [J]. 生态学报, 2001(11): 1751-1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