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tanical Research 2021
报春苣苔雌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Abstract:
[1] | 王文采. 苦苣苔科[M]//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九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331-333. |
[2] | 傅立国, 陈潭清, 郎楷永. 中国高等植物(第十卷) [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4: 243-328. |
[3] | 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Z]. 1999-08-04. |
[4] | 缪绅裕, 唐志信, 邓东梅, 周健桃, 潘丽君, 王厚麟, 李春波, 黄福长. 广东连州上柏场报春苣苔种群及其生境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4): 554-562. |
[5] | 陆仕念, 符龙飞, 梁桂友. 广西报春苣苔属一新种——泡叶报春苣苔[J]. 广西植物, 2013, 33(1): 42-45. |
[6] | 盘波, 温放, 赵博. 广西石灰岩地区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北流报春苣苔[J]. 广西植物, 2013, 33(5): 591-598. |
[7] | 喻勋林, 肖准, 张贵志, 吴诗霞. 湖南报春苣苔的分布[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2(6): 132-134. |
[8] | 吴望辉, 蒋日红, 农东新, 许为斌. 广西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 报春苣苔属[J]. 广西植物, 2010, 30(3): 290-291. |
[9] | 温放, 李湛东. 苦苣苔科植物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 25(1): 1-6. |
[10] | 喻勋林, 肖玉檀. 湖南石灰岩特有植物的初步调查[J]. 中国林学院学报, 1999, 19(2): 34-38, 290-291. |
[11] | Ren, H., Ma, G.H., Zhang, Q.M., Guo, Q.F., Wang, J. and Wang, Z.F. (2010) Moss Is a Key Nurse Plant for Reintroduction of the Endangered Herb, Primulina tabacum Hance. Plant Ecology, 209, 313-320.
https://doi.org/10.1007/s11258-010-9754-5 |
[12] | 任海, 彭少鳞, 张奠湘, 简曙光, 韦强, 张倩媚, 刘念, 李世晋, 陈文彬, 庄益智. 报春苣苔的生态生物学特征[J]. 生态学报, 2003, 23(5): 1012-1017. |
[13] | 梁开明, 林植芳, 刘楠, 张倩媚, 任海. 不同生境下报春苣苔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9): 2097-2106. |
[14] | 洪欣, 吴昊天, 何乐平, 周守标, 温放. 报春苣苔属43种植物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 园艺学报, 2015, 42(12): 2439-2454. |
[15] | 陈健辉, 缪绅裕, 古颖珊, 王厚麟, 赵瑞华, 李春波, 唐志信. 不同生境报春苣苔叶片解剖特征的比较研究[J]. 植物学研究, 2016, 5(5): 139-160. |
[16] | 严志坚, 李振宇. 宽叶吊石苣苔的胚胎学研究及其系统学意义[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2): 23-26. |
[17] | Wang, Y.Z., Li, J., Liang, H.Z. and Wu, Z.Y. (2001) Embryology of Whytockia hekouensis (Gesneriacea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3, 72-78. |
[18] | 胡适宜. 被子植物胚胎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43-54. |
[19] | 赵兴峰, 孙卫邦, 杨华斌, 李万成. 极度濒危植物西畴含笑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J]. 云南植物研究, 2008, 30(5): 549-556. |
[20] | 陈兴银, 张玉晶, 张凯凯, 杨鹏, 石建明. 濒危植物珙桐大小孢子形成和雌性配子体发育观察[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 35(6): 35-39. |
[21] | 高润梅. 珍稀濒危植物的胚胎学研究进展[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2(3): 239-245. |
[22] | 梁春莉, 刘孟军, 赵锦. 植物种子败育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05, 3(1): 117-122. |
[23] | 张文辉, 祖元刚, 刘国彬.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J]. 生态学报, 2002, 22(9): 1512-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