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2例Abstract: 摘要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常表现为严重的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包炎,甚至猝死。因此,早期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2-01至2010-01我院诊治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22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22例,其中男10例(45.5%),女12例(54.5%),14~50岁,平均(26.8±10.9)岁。诊断依据:(1)22例中17例发病前3周内有病毒感染史,其中12例为上呼吸道感染,5例为腹泻,5例病毒感染史不明确;(2)有心肌损伤的表现,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3)血清心肌酶升高和(或)肌钙蛋白Ⅰ升高;(4)排除其他各种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其他代谢性或免疫性心脏病。以上均符合1999年制定的急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 临床表现1.2.1 发热 17例,体温37.8~39.2 ℃,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热程3~5 d。1.2.2 呼吸困难 20例有呼吸困难,其中12例在发热后1~3 d出现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症状就诊。1.2.3 晕厥 5例在发病2~5 d后并发晕厥、短暂意识丧失,以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收住院。1.2.4 胸痛 4例在感染后5 d出现持续性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其中2例表现为心源性休克。1.2.5 其他症状 20例出现胸闷症状;5例合并急性肺水肿;2例合并急性心包炎;3例伴有胸腔积液;2例伴有腹水。1.3 辅助检查1.3.1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心电图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要表现者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4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持续2~3 d ST段恢复至等电位线,其中1例有Q波形成。其余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及期前收缩。1.3.2 血清酶学变化 全组患者自入院即刻测血清酶1次,以后每隔12 h测1次,连续1周。血清酶(LDH、CK–MB、AST)均持续增高,无酶峰变化。15例肌钙蛋白I升高,占68.2%。1.3.3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2~4 d内进行了超声心动图(飞利浦IE33心脏彩超机)检查,发病3 d内6例测得左室内径值增大,4例愈后恢复正常,2例经随访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另有10例左室后壁运动度普遍性明显减弱;2例有少量心包积液,病愈后复查心包积液消失;4例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节段性运动障碍。1.3.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4例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病变,行左心室造影检查见整个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38.8%±3.0%)。1.4 治疗方法 [JP2]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急且病情重,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测,并给予营养心肌、抗病毒、对症支持、免疫治疗。发病早期酌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予以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度过急性期。对于合并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的患者,予以无创辅助正压通气。[JP]1.5 结果 本组治愈11例(50%),好转8例(36.4%),死亡3例(13.6%)。在好转病例中经病后2年随访,有2例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男、女各1例)。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全部予以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均恢复窦性心律,其中1例遗留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急性期死亡,其中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心跳骤停。2 讨 论急性重症心肌炎是常见的重症心血管疾病,病因可为感染性、过敏、变态反应或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等,但以病毒感染最为多见,包括柯萨奇病毒、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