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2
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6例Keywords: 不良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电图 Abstract: 摘要 心动过速可诱发心肌病[1]。少数不良窦性心动过速[2]患者也可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即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笔者回顾性分析了6例不良性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1-09至2010-09在我院治疗并且已经确诊的86例心肌病患者,其中符合不良性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诊断者6例。6例中,女5例,男1例,年龄15~33岁,平均22.6岁。患者主要以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就诊,病史数月至数年不等,多次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发病前否认器质性心脏病史。入院后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或盐酸地尔硫卓药物治疗,7~15 d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均恢复正常范围。随访6~12个月无反复。1.2 方法 使用HP-1770A型或GE-5000型心电图仪,12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采用美林公司生产的Mortara-H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软件,24 h连续记录患者的心电图,人机对话方式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剔除异位搏动及干扰,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窦性心搏,并计算出以下指标: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低频谱功率(LF)、高频谱功率(HF)及LF/HF比值;采用GE公司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3.5 MHz,常规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1.3 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诊断依据[3] (1)不良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之前心脏结构、功能正常;(2)持续窦性心动过速发作后心功能进展性损害,并排除其他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3)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消除后或心室率得到控制后,心功能得以改善和恢复。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AK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6例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的HR、24 h总心搏数、SDANN、LF、LF/HF以及LVDd、LVEF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RMSSD和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 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V及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AKx-]±s;n=6)指标[]治疗前[]治疗后[]t[]PHR(次/min)[]117±15[] 86±17①[]3.35[]<0.0124 h心搏数(次)[]151200±2680 []108600±2130②[]6.78[]<0.001SDANN(ms)[]109.16±10.31[]87.31±8.36③[]2.33[]<0.05RMSSD(ms)[]63.19±9.14[]67.26±10.66[]1.03[]>0.05LF(ms2)[]157.31±16.21[]108.15±14.35②[]5.56[]<0.001HF(ms2)[]51.08±5.26[]48.11±4.38 []1.06[]>0.05LF/HF[]3.16±1.93[] 2.15±1.27①[]3.19[]<0.01LVDd(mm)[]62.2±7.8[]53.5±6.2③[]2.31[]<0.05LVEF(%)[]0.43±0.06[] 0.67±0.08②[]6.00[]<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②P<0.001,③P<0.053 讨 论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或轻微活动心率即达到100次/min以上,P波形态提示窦房结起源[2]。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所有自律性增强的原发性窦房结功能紊乱,或者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以及窦房结-肾上腺能敏感性增强导致的原发性自主神经紊乱[4]。文献[5]报道,部分不良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存在有抗β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使cAMP生成增加,也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本组心电图资料显示,6例治疗前在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心率即有增加,超过100次/min;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率明显上升,表现为白天异常增高,夜间则相对较低,部分患者也能降至正常范围。HRV分析显示SDANN、LF、LF/HF明显增高,与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RMSSD和HF则无明显变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