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2 

浅析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的几点体会

Keywords: 输血,血型,安全,管理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输血是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措施,对手术、抢救大失血、治疗重度贫血、补充凝血因子协助止血,以及改善机体状态、增强抵抗力等[1]十分重要。为了指导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合理用血,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并于2000-10-01起实施。笔者总结了我院在临床输血治疗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体会。1 ABO血型鉴定和RH(D)血型鉴定的重要性血型鉴定是输血前的重要环节,鉴定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输血安全,故需专人专做。ABO血型鉴定必须采取正反定型测定,以防止某些弱抗原、抗体的亚型出现,导致输血安全隐患。并且在配血不合时,必须复查供血者的血型。RH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它的重要性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据调查,我国汉族人RH阴性占0.2%~0.5%[2],如输入RH血型不合的血液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为了保证临床RH(D)阴性患者输血安全、及时、有效,我科鉴定了2010-04至2011-04期间的住院患者血型16 189例,确定RH(D)阴性患者61例,占0.38%;需手术及输血者21例,占0.08%。因血站供血有限,对不能及时供血的患者,依据技术规范建议临床采取自体血回输2人,疗效满意。2 合理用血,积极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是衡量输血技术和临床医师水平的标志之一。成分输血的优点是一血多用、节约血源、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便于保存和运输。特别是减少了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因为感染的血液制品病毒一般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白细胞、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较大,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危险性也小[4]。本院属于“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按照国家卫生部的规定,成分输血比例必须达到70%以上的要求,输血科具体指导和推广了临床成分用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主要负责提供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各类血制品。特殊患者因病情需要输注全血时,及时提前预约,保证供应。据市血站统计,本院今年成分用血比例已达95%以上,目前成分输血已被广大临床医师所接受。3 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防范医疗纠纷发生3.1 签定输血同意书 在患者输血治疗前,临床医师应主动给患者或家属讲明输血的目的和存在的风险,征得同意并需要密切配合,最后在输血同意书上签字,尽量减少因输血出现不良反应或传播疾病的风险,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规范病历书写,是判断临床输血科学、安全、有效、合理的依据,也是处理医疗纠纷的唯一法律依据。病历书写不规范,反映出医师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和治疗效果的盲目性,不能为医疗纠纷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5]。3.2 输血前检查的必要性 输血可传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及梅毒等传染性疾病,为了减少和避免病毒的血液传播,采供血单位采取了献血者血液双重检测等措施,确保了血液质量,大大降低了受血者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概率[6]。对于用血的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2010-04至2011-04我科对4490人输血患者的标本进行乙肝三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其中检出乙型肝肝炎表面抗原阳性62例,占1.38%;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2例,占0.67%。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5例,占0.1%;及时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病史资料,同时备案,为今后发生医疗纠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