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  2012 

内镜诊断真菌性食管炎42例

Keywords: 内镜,真菌性食管炎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摘要 真菌性食管炎(candida esophagitis,CE)是指食管感染真菌所致的炎性反应,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1]。近年来,CE检出率较高,一般认为多在应用抗生素、激素,以及患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等状况下发生。笔者对我院2003-05至2010-05经胃镜诊断的CE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42例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32~86岁,平均53.4岁,均行内镜下活检或刷检涂片见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而确诊。本组23例有食管症状,吞咽疼痛8例,胸骨后烧灼感7例,胸骨后疼痛4例,吞咽困难2例,反酸2例。19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1.2 伴随疾病 9例伴有食管病变,其中反流性食管炎4例,贲门失弛缓症1例,食管癌2例,食管憩室2例;33例食管外疾病中,糖尿病6例,结核病史5例,肝硬化3例,消化性溃疡3例,肺心病4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浅表性胃炎5例,口腔念珠菌病2例。1.3 内镜下征象及分级 食管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有散在白色或黄色厚伪膜附着,不易剥脱,大小及程度不等,其下黏膜糜烂、质脆、易出血,重者黏膜见大片豆腐渣样污秽斑块。Kodsi等[2]把内镜下CE表现分为4级,1级:少数隆起白斑,直径小于2 mm,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2级:多个隆起白斑,直径大于2 mm,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3级:融合的线状或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4级:3级表现加黏膜质脆,有时伴管腔狭窄。本组42例中,1级21例,2级13例,3级7例,4级1例。按病变部位分:食管上段12例,中下段24例,下段5例,全食管1例。1.4 结果 确诊后给予制霉菌素100万U,3次/d;或氟康唑100 mg,1次/d,疗程2周。停药1个月后,42例全部接受内镜复查,38例黏膜恢复正常;4例未愈患者中,2例为食管癌,其中1例行手术,术后辅以化疗,1例未行手术,接受放射治疗;2例为糖尿病;Kodsi分级1级2例,2级2例。对于未愈4例再次给予氟康唑治疗一个疗程后,胃镜复查CE治愈。2 讨 论真菌是常存于人体皮肤、黏膜的条件致病菌,是否造成感染与其侵袭力和机体防御力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状态、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均可增加机体对真菌的易感性,致真菌过度生长并侵犯食管等器官引起感染[3]。CE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常见,主要侵犯黏膜,多来自口腔。本组有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病。另有5例内镜下所见病变较轻,均位于食管上段,平素饮食嗜好腌菜,是否腌菜中有真菌生长,长期食用可导致消化道真菌感染。对于食品污染致食管真菌感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可能是食管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食管动力障碍,胃酸或胆汁反流破坏食管黏膜屏障,而且食管淤积也使真菌易于感染[4]。本组9例伴有食管疾病,其中4例反流性食管炎,1例贲门失驰缓症,2例食管癌,文献[5]报道贲门失弛缓症、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肿瘤或刺激性化合物更易导致CE。食管真菌感染与食管癌可以并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真菌,真菌侵犯食管后,局部炎性反应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同时真菌本身代谢产物直接作用于食管上皮,使基底细胞产生分裂、分化异常而致癌。因此,对CE要重视其治疗和随访,尽可能发现早期食管癌。本组2例CE 合并食管憩室,中段憩室一般认为是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结核与食管前壁产生粘连,淋巴结炎性反应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收缩将食管全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