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
上海市2012-2013年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监测DOI: 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11.016 Keywords: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人群监测,暴发 Abstract: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