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监测模型与判定规则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4.008 Keywords: 云南切梢小蠹 成像高光谱 光谱特征参数 逐步回归分析 Abstract: [目的] 通过分析云南切梢小蠹危害下的云南松枝梢高光谱特征,建立其危害程度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方法] 使用便携式地面成像光谱仪采集云南切梢小蠹蛀梢期的云南松中、幼龄林枝梢光谱反射率数据,分析光谱特征并提取特征参数,以此构建云南松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的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结果] 随危害程度加重,在绿波段(510~560 nm)和近红外波段(720~1 036 nm),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一阶微分曲线在红边(680~760 nm)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与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微分在509~539、549~564、595~677、687~692、702~807、838~875、891~1 031 nm显著相关;以高光谱特征参数SDr、Dy、(D-H)/(D+H)、SDnir、(SDnir-SDr)/(SDnir+SDr)构建的4个监测模型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线性拟合关系较好(R2>0.9),可准确估算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根据4个监测模型建立的判定规则准确率高(≥ 80%),其中,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7.720x1+1.275x2+1.251x3-4.835x4+1.135x5+6.632的判定规则准确率最高(健康(<1.589)、轻度受害[1.589,2.465)、中度受害[2.465,3.381)、重度受害(≥ 3.381)),达93.333%。[结论] 根据云南松高光谱特征参数,建立的监测模型和判定规则可有效监测云南切梢小蠹危害程度,研究结果可用于云南切梢小蠹危害发生发展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