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京市常见树种叶片吸滞颗粒物能力时间动态研究Keywords: 北京市 叶片 AFM 颗粒物 PM10 PM2.5 粗糙度 Abstract: 目前,以显微镜观察叶片微观结构已被证明是研究叶片吸滞颗粒物机理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北京市主要园林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和叶片的表面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叶片微观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针叶树种吸滞总悬浮颗粒物(TSP)能力大于阔叶树种,排序为:油松((27.13±0.44)μg·cm-2)>白皮松((10.74±0.23)μg·cm-2)> 五角枫((8.24±0.18)μg·cm-2)> 柳树((7.71±0.18)μg·cm-2)> 银杏((6.43±0.17)μg·cm-2)> 杨树((6.17±0.19)μg·cm-2),不同时间段树种滞尘能力不一致;②观测期间,针叶树种吸滞TSP和粗颗粒物(PM10)能力随月份呈U型趋势,在8、9和10月最低,随后又逐渐上升,而阔叶树种吸滞颗粒物能力则呈倒U型趋势,在7、8月最高,但不同树种吸滞细颗粒物(PM2.5)能力随时间变化均无明显规律性;③通过对叶片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结构观测发现,叶片表面粗糙度越大,其吸滞颗粒物能力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