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
中亚低涡背景下南疆西部两次强冰雹环境场对比分析Keywords: 中亚低涡 环境场 冷平流强迫 冰雹 Abstract: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14:00加密探空、NCEP1°x1°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3年6月18日和2014年6月23日南疆西部两次强冰雹环境场及物理机制,表明两次冰雹均在环流经向度较大的中亚低涡背景下,前期均有明显降水,均在傍晚前后由中亚低涡后部西北气流和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势下产生冰雹,高空干冷平流、低层暖湿环境、较大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及低层切变线为冰雹天气提供了强不稳定层结条件和动力触发条件,属于冷平流强迫类型。14:00(北京时,下同)K指数、SI、CAPE、WCAPE及SWEAT等较08:00均有明显增大,层结不稳定均在午后有强烈发展,为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T850-500hPa都达 33℃,-20℃层与0℃层的高度差相当,冰雹出现在低层切边线附近,并沿500hPa引导气流方向移动。但两次冰雹环境也具有不同之处:中亚低涡位置及强度不同,“6.18”中亚低涡压至南疆西部,低涡强,西北风大,而“6.23”中亚低涡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位置偏北,低涡较弱,西北风较小;“6.18” 偏西北气流、垂直风切变、强回波伸展高度、层结不稳定、水汽及动力等物理机制变化均较“6.23”明显偏强;“6.18”的0℃层和-20℃层的高度均比“6.23”的低300-400m;“6.18”低层南疆盆地偏东风明显且傍晚到夜间增强,有明显的中尺度垂直环流圈,而“6.23”低层有西北风与偏东风的切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