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OALib Journal期刊
ISSN: 2333-9721
费用:99美元

查看量下载量

相关文章

更多...

Help-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OI: 10.4236/oalib.1106609, PP. 1-14

Keywords: Help-Relationship, Modernization, Family-Based, System-Oriented

Full-Text   Cite this paper   Add to My Lib

Abstract:

The help-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has undergone social changes under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modern society. The family-based help-relationship in traditional society has also become more system-oriented under the tide of moderniz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system emphasizes the six-element development model led by the state. The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path emphasizes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rules of system operation emphasize the valu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References

[1]  虞烈东, 袁慧, 崔夏琼.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领域路径刍议[J]. 中国社会工作, 2018(3): 30-31.
[2]  王伟进. 城乡困难家庭的求助网络及其政策启示[J]. 人口与经济, 2016(5): 115-125.
[3]  张威. 家庭教育咨询中求助者与助人者的行为特征和互动方式分析与思考——基于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咨询性社会工作[J]. 社会工作, 2015(12): 47-91.
[4]  王思斌. 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J]. 社会学研究, 2001(4): 1-10.
[5]  马志强. 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 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的转向[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140-144.
[6]  李迎生, 方舒.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3): 101-108.
[7]  戴维·波普诺, 李强. 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94.
[8]  李培林. 关于社会结构的问题——兼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J]. 社会学研究, 1991(1): 77-83.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乡土重建[M].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6.
[10]  张静. 关于现代化的概念[J]. 社会学研究, 1990(5): 14-25.
[11]  萨美尔森. 经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2]  冯建军. 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9): 133-137.
[13]  张琢. 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发轫[J]. 社会学研究, 1991(6): 22-37.
[14]  王海明. 论中国资本主义社会萌芽的独特性[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9(2): 5.
[15]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360.
[16]  李路路, 于显洋, 王奋宇. 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试析[J]. 社会学研究, 1991(1): 65-78.
[17]  张琢. 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发轫[J]. 社会学研究, 1991(6): 22-37.
[18]  张琢.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 1989(6): 44-57.
[19]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7.
[20]  瞿同祖.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2-3.
[21]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 80.
[22]  杜正胜. 中国式家庭与社会[M]. 合肥: 黄山书社, 2012.
[23]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7.
[24]  崔乃夫. 中国民政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0.
[25]  张晋藩, 王超. 中国政治制度史[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26]  吴忠民. 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 社会学研究, 1991(2): 103.
[27]  李路路, 于显洋, 王奋宇. 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迟缓的社会学结构分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0(6): 53.
[28]  赵晓芳. 慈善文化的变迁: 从社会控制到社会责任[J]. 兰州学刊, 2013(5): 124-128.
[29]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5.
[30]  丰箫. 权力与制衡——1946年嘉兴县的乡镇自治[J]. 社会学研究, 2002(6): 95-107.
[31]  晏阳初, 赛珍珠. 告语人民[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2]  梁漱溟. 乡村建设大意答乡村建设批判[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33]  李路路, 于显洋, 王奋宇.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现代化进程[J]. 天津社会科学, 1990(6): 36-42.
[34]  李汉林, 李路路. 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J]. 社会学研究, 1999(4): 44-45.
[35]  郑杭生, 洪大用.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J]. 社会学研究, 1996(1): 58-63.
[36]  张琢. 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发轫[J]. 社会学研究, 1991(6): 22-23.
[37]  潘家华, 单菁菁, 武占云. 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12大国治业之城市经济转型)[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38]  郑杭生, 洪大用.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J]. 社会学研究, 1996(1): 63.
[39]  张琢. 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 1989(6): 47.
[40]  周弘. 福利的解析: 来自欧美的启示[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
[41]  周弘. 福利国家向何处去[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3): 93-112.
[42]  李强. 从“整体型的社会聚合体”到“碎片化”的利益群体——改革开放30年与我国社会群体特征的变化[J]. 新视野, 2008(5): 15-17.
[43]  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J]. 开放时代, 2012(3): 125-145.
[44]  冯仕政. 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J]. 社会学研究, 2015(5): 63-67.
[45]  熊跃根. 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 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J]. 社会学研究, 1999(3): 57-69.
[46]  周维宏. 社会福利政策的新基本原则: “看护四边形理论”及其研究课题[J]. 社会政策研究, 2016(1): 111-126.
[47]  何艳玲, 汪广龙. 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6): 55.
[48]  谢遐龄.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J]. 社会学研究, 1996(6): 71-80.
[49]  李路路. 30年中国社会结构变革的独特路径[J]. 人民论坛, 2009(总第245): 50-51.
[50]  刘少杰. 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 社会学研究, 2007(2): 191.
[51]  杨伟民. 在“挖出来”与“再联结”之间——中国大陆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局面[J]. 学海, 2012(2): 67-73.
[52]  吴忠民. 社会公正与中国现代化[J]. 社会学研究, 2019(5): 1-18.
[53]  孙立平. “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 社会学研究, 1996(5): 20-30.
[54]  李迎生. 中国社会政策改革创新的价值基础——社会公平与社会政策[J]. 社会科学, 2019(3): 76-88.
[55]  周飞舟. 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J]. 社会学研究, 2018(1): 51.
[56]  叶启政. 传统与现代的斗争游戏[J]. 社会学研究, 1996(1): 32-38.
[57]  叶启政. 再论传统和现代的斗争游戏——正规化的搓揉形塑[J]. 社会学研究, 1996(6): 81-90.
[58]  王小章. 重思“差序格局”——兼与朱苏力教授商榷[J]. 探索与争鸣, 2019, 1(3): 50-57.
[59]  阎云翔. 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社会学研究, 2006(4): 201-213.
[60]  翟学伟. 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3): 152-158.
[61]  肖瑛.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 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 中国社会科学, 2014(9): 88-104.
[62]  李友梅. 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与新作为[J]. 社会学研究, 2017(6): 27-28.
[63]  汤一介. 儒学与“和谐社会”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6): 27-32.
[64]  李强. 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 学术界, 2013(12): 40-50.
[65]  孙立平. 断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66]  唐光华. 政治文化的沉思者白鲁恂[M]. 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2.
[67]  李友梅.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转型的经验逻辑[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11): 60.
[68]  李友梅.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4): 132-139.

Full-Text

Contact Us

service@oalib.com

QQ:3279437679

WhatsApp +861538708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