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大数据分析
|
Abstract:
摘要 采用大数据方式,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平台全球变化研究数据进行文献采集、存储、挖掘和关联分析,探究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趋势、研究力量、学科布局以及领域的重点与热点。该领域在此平台共检索到145 849篇论文,年发文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美国在发文量、总被引频次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科学院以5 815篇发文量在所有研究机构中排第一。全球变化研究主要分布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地学、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学科。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效应、碳氮循环、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为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遥感、卫星、模型、GIS等是主要研究手段。
[1] | 王燕平. 基于sci发文的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4(10):229-234. |
[2] | Walther G R, Eric P, Peter C, et al.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 [J]. Nature, 2002, 416(6 879):389-395. |
[3] | 郭小燕, 丁丽. 全球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挑战 [J]. 北方环境, 2012, 24(4):1-5. |
[4] | 宋冰, 牛书丽.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2(1):14-23. |
[5] | 赵纪东, 安培浚, 张志强. 全球变化空间观测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0, 25(5):753-760. |
[6] | 徐冠华, 葛全胜, 宫鹏, 等. 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J]. 科学通报, 2013, 58(21):2 100-2 106. |
[7] | 白如江, 冷伏海. “大数据”时代科学数据整合研究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1):94-99. |
[8] | 方璐.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方法[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4. |
[9] | 赵清俊, 皮进修, 彭建文, 等. 大数据研究领域期刊论文产出与分布 [J]. 商界论坛, 2016(3):283. |
[10] | 张志强, 王雪梅.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发展态势文献计量评价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7):760-765. |
[11] | 周广胜, 何奇瑾.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5):563-572. |
[12] | 陈宝明, 彭少麟, 吴秀平, 等. 近20年外来生物入侵危害与风险评估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J]. 生态学报, 2016, 36(20):1-9. |
[13] | Piao S L, Philippe C, Yao H, et al.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J]. Nature, 2010, 467(7 311):43-51. |
[14] | Chapin F S, Stuart E S, Zavaleta V T,et al. Consequences of changing biodiversity [J]. Nature, 2000, 405(6 783):234-242. |
[15] | 专题讨论.全球变化与生态文明[J]. 学术月刊, 2014,46(7):21-38. |
[16] | 齐家国, 杨志.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福祉以及适应性 [J]. 学术月刊, 2014, 46(7):21-25,38. |
[17] | 马艳, 王宝珠. 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技术与制度协同发展 [J]. 学术月刊, 2014, 46(7):26-29,38. |
[18] | 吴立素, 陈杰, 宋飞, 等. 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8):174-176,213. |
[19] | 金亚秋. 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全球变化与大数据的遥感信息科学研究 [J]. 科技导报, 2015, 33(3):1. |
[20] | 郭华东. 大数据 大科学 大发现:大数据与科学发现国际研讨会综述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 29(4):500-506. |
[21] | 杨京, 王效岳, 白如江, 等.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科学分析工具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3):134-137,144. |
[22] | 张峰, 张迪. 论大数据时代科研方法新特征及其影响 [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2):166-17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