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
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变
|
Abstract:
摘要 县域工业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空间优化的关键问题.通过构建工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重并计算得分来测度县域工业发展综合水平,并以此为分析的基础变量,利用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及热点区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心城区工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县域单元;2000—2004年吉林省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差距在扩大,2004—2012年县域工业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且发展均衡;热点区历年来一直集中于工业基础条件较好的长吉及其周边县域,未发生明显迁移;最后提出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1] | 郭显光.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98-102. |
[2] |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 33(11):1 323-1 329. |
[3] |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
[4] | 程叶青,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2):1 591-1 601. |
[5] | 蒲英霞, 马荣华, 葛莹,等. 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 地理学报,2005,60(5):817-826. |
[6] | 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 30(11):2 008-2 016.</p> |
[7] | <p> 吕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支撑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
[8] | 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机制与结构转换研究[J].地理科学,1996, 16 (2): 106-113. |
[9] |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21(2): 70-73. |
[10] | 乔家君,时慧娜.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格局及其变化[J].人文地理,2007(5): 55-59,106. |
[11] | 赵丹妮,李镔,汤子隆.中国工业集聚空间配置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1): 75-80. |
[12] | 毛琦梁,董锁成,王菲,等.中国省区间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13,68(4):435-448. |
[13] | 蒋子龙,曾菊新.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县域工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26 (1):57-61. |
[14] | 李燕,贺灿飞.1998—2009年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空间转移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777-787. |
[15] | 张志超.我国县域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淇县工业发展状况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6(4):284-287. |
[16] | 梁树广.县域工业发展模式、问题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以山东省莘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3,35(7): 47-52. |
[17] | 魏伟,叶寅.中国省际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3):118-124. |
[18] | 张晓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变化[J].经济地理,2008, 28(6):897-903. |
[19] | 叶昌东,周春山,刘艳艳.近十年来广州工业空间分异及其演化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10):1 664-1 669. |
[20] | 陈月英,徐效坡,范士陈,等.福建省域工业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销售额前300家工业企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414-419. |
[21] | 宋周莺,刘卫东.中国工业中小企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3,32(12):2 233-2 243. |
[22] | 伍世代,李婷婷.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3):309-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