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
联合多种定位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
Abstract:
摘要 运用传统的绝对地震定位方法,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华北地区(110°~ 120°E, 35°~ 42°N)1993—2004和2007—2012年间发生的17 315次地震进行地震重定位研究.经过两次定位后得到11 453个地震的震源参数, 重定位后震中分布形态更加清晰, 向活动断裂两侧收缩, 与区域构造呈现出更加密切的关系.重定位后的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3~18 km范围内, 约占地震总数的88%, 表明华北地区的发震层主要位于中上地壳.约有97.6%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0~23 km, 由此推测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下界面约为23 km.新河地区地震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清晰地呈现出NNE向条带状分布, 与新河断裂的走向一致, 在垂直于新河断裂走向的剖面上, 地震震源呈现上陡下缓的"铲状"形态.在唐山地区地震重定位后地震分布表现为唐山、滦县和迁安3个震群, 在唐山断裂北段呈现出2条明显的断层, 东边断层比西边略深.
[1] | Schaff D P, Waldhauser F.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based differential travel-time measurements at the Northern California Seismic Network[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5, 95(6): 2 446-2 461. |
[2] | 汪锐, 谭成轩, 安美建, 等.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在北京西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13 (4): 115-124. |
[3] | 黄媛,杨建思,张天中.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2006, 49(1): 162-169. |
[4] | 邵学钟, 张家茹. 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背景的地震转换波探测和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5): 609-620. |
[5] | 王椿镛, 王贵美.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4): 445-452. |
[6] | 张广伟, 雷建设, 谢富仁, 等.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J]. 地震学报, 2012, 33(6): 699-714. |
[7] | 赵博, 高原, 石玉涛. 用双差定位结果分析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J]. 地震, 2013, 33(1): 12-21. |
[8] |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
[9] | 徐杰, 方仲景, 杨理华. 1966 年邢台 7.2 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1988, 10(4): 51-59. |
[10] |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J]. 地震学报, 2010, 32(3): 257-269. |
[11] |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0, 90(6): 1 353-1 368. |
[12] | 黄媛.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2008(4):29-34. |
[13] | 张家茹, 邵学钟, 章思亚, 等.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J]. 地震地质, 1994, 16(4): 317-328. |
[14] | <p> 李铁明, 沈正康, 徐杰, 等. 华北地区 <em><sub>M</sub></em>s≥ 6.5 级地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22(1): 95-103. |
[15] | 于湘伟, 张怀, 陈运泰. 华北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2): 29-33. |
[16] | 李传友, 汪一鹏, 王志才.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 唐山地震区为例[J]. 地震地质, 2007, 29(2): 431-445. |
[17] | 陈运泰, 林邦慧, 林中洋, 等.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 1966 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J].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18(3): 164-182. |
[18] | 尹京苑, 梅世蓉. 邢台地震区地壳速度结构特征与强震孕育发生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5): 629-639. |
[19] | 尤惠川, 徐锡伟.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J]. 地震地质, 2002, 24(4): 571-58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