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Abstract:
摘要 依据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分别归类为棚户区型与城中村型、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揭示兰州城市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棚户区型、城中村型和单一汉族型的贫困住区在市区层面均呈凝聚型分布,而多民族型贫困住区呈分散型分布。2)4类贫困住区都存在1个高密度区(带)和1个次高密度区;多民族型与单一汉族型还各存在1个较高密度区,但核密度最高值差异较大。3)在城市基础地理要素黄河、洪道和铁路两侧,不同类型贫困住区的数量与比重不同,亲疏关系差异较大。4)微观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格局和民族文化,宏观上的产业发展政策、住房供应体制和城市规划是影响贫困住区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1] | 陈涌.城市贫困区位化趋势及影响[J].城市问题,2000(6):15-17. |
[2] | 袁媛,伍彬,古叶恒.重庆市城市贫困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兼论东西部城市的异同[J].人文地理,2015,30(1):70-77. |
[3] | 李武斌,薛东前,邱婴芝,等.西安居住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4(1):87-95. |
[4] | 袁媛.社会空间重构背景下的贫困空间固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1(3):14-18. |
[5] | 马清裕,陈田,牛亚菲,等.北京城市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其解困对策[J].地理研究,1999,18(4):400-406. |
[6] | 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28(6):74-77. |
[7] | 张志斌,张应亚.西北内陆中心城市低收入人口居住空间及其社会效应:以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5):78-84. |
[8] | 暴向平,薛东前,刘溪,等.基于多尺度的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9(1):19-24. |
[9] | 黄晶,薛东前,马蓓蓓.西安市微区域收入及贫困空间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15,30(2):31-36. |
[10] | 袁媛,许学强.广州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布、演变与规划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87-91. |
[11] | 谌丽,张文忠,党云晓,等.北京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空间分布、演变与聚居类型[J].地理研究,2012,31(4):720-731. |
[12] | 刘玉亭,吴缚龙,何深静,等.转型期城市低收入邻里的类型、特征和产生机制:以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6,25(6):1 073-1 082. |
[13] |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542-548. |
[14] |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J].地理研究,2008,27(3):672-682. |
[15] | 张志斌,张新红.兰州-西宁城市整合与协调发展[J].经济地理,2006,26(1):96-99. |
[16] | 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城建综合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志·城建综合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
[17] | 张志斌,杨莹,居翠屏,等.兰州市回族人口空间演化及其社会响应[J].地理科学,2014,34(8):921-929. |
[18] | 许学强,胡华颖.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 |
[19] | 袁媛,薛德升,许学强.转型期广州大都市区户籍贫困人口特征和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06,26(3):248-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