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8
民国“时事型”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机制与传播效应
|
Abstract:
蔡东藩、许啸天、陆律西等人的民国“时事型”历史演义小说,对民国历史进行及时迅速的“演义”,将琐碎零散的历史事件编织为精彩纷呈而又有因果序列的“故事”,在对这些历史的书写与阐释中,作者与读者围绕文本形成了一个亲密性的阅读共同体。这个阅读共同体的类型期待、趣味模式决定了小说的叙述成规与策略,如以史为鉴道德训诫立场下的忠奸善恶对立、寓教于乐中的传奇香艳等。另外,如何演绎历史时事文本,也受到政治环境、大众传媒的制约,这些民国演义小说既有批评空间开拓的努力,也有服从市场运作机制的媚俗倾向。
[1] | 欧阳健. 历史小说史[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 |
[2] | 陈建华. 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 1927-1930[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5. |
[3] |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 张万娟, 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173. |
[4] | 彼得·伯克.文化史的风景[M].丰华琴, 刘艳,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20. |
[5] | 新华书局民国春秋演义广告[N].申报, 1930-10-24. |
[6] | 陈子平. 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6: 53. |
[7] | 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 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M].袁斯乔, 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4. |
[8] |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上册[M].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6. |
[9] | 李忠昌. 论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流变[J]. 社会科学辑刊, 1994(5): 139-145. |
[10] | 徐念慈.余之小说观[G]//黄霖, 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 下册[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5: 299. |
[11] | 寒云.小说迷的一封书[N].晶报, 1922-08-12. |
[12] | 民国通俗演义广告[N].顺天时报, 1925-06-04. |
[13] | 贺麦晓.文体问题——现代中国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杂志(1911-1937)[M].陈太胜,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26. |
[14] | 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 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117. |
[15] | 陶寒翠. 民国艳史演义[M]. 上海: 时还书局, 1928. |
[16] | 李礼. 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与转变[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77. |
[17] | 瞿骏.辛亥革命与城市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1911-1913)[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1208333 |
[18] | 范伯群.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卷[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
[19] | 许啸天.民国春秋演义[M].上海: 国民图书公司.1930. |
[20] | 西蒙·莫尔帕斯.导读利奥塔[M].孔锐才, 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74-75. |
[21] | 曾业英. 蔡锷与小凤仙——兼谈史料辨伪和史事考证问题[J]. 近代史研究, 2009(1): 4-34. |
[22] | 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M].杜继东, 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68. |
[23] | 荫余轩主人. 中华民国史演义[M]. 上海: 大达图书供应社, 1922. |
[24] |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 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