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
西汉长安的都城美学与物态哲学
|
Abstract:
在古代中国,都城作为文明的容器,也是政治理想和哲学观念的物态呈现。西汉的政治与哲学均自有特色,这种特色烙印于长安。首先,长安随着政治理念和政治路线的变化,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都城意象的转变。前期以宣示权威为主,追求“壮丽以重威”的美学风格;后期则通过一系列的礼制化改造,将一个世俗而物欲的都城转型为一个更体现礼制原则的都城。第二,西汉哲学虽短于思辨,但长于想象,融入阴阳五行的儒学和神仙方术、谶纬学说等一起提供了“鬼神术数”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下,长安成为天命的暗示和能通阴阳消息的神圣都城。总之,长安作为西汉政治与哲学的物态呈现,从根本上讲都是在为其政权提供不同向度的合法性证明。
[1] | 司马迁. 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M]//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
[2] | 张衡. 西京赋[G]//龚克昌, 苏瑞隆. 两汉赋评注.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
[3] | 伊东忠太. 中国建筑史[M]. 陈清泉, 译.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4] | 班固. 卷25下郊祀志第五下[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5] | 班彪. 北征赋[G]//龚克昌, 苏瑞隆. 两汉赋评注.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
[6] | 班固. 西都赋[G]//龚克昌, 苏瑞隆. 两汉赋评注.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
[7] | 班固. 卷65东方朔传第三十五[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8] | 班固. 卷10成帝纪第十[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9] | 皮锡瑞. 尚书大传疏证: 卷五[M]. 清光绪丙申师伏堂刊. |
[10]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
[11] | 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
[12] |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M]. 钟哲,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
[13] | 刘成纪. 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67-73. |
[14] | 司马迁. 卷27天官书第五[M]//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
[15] |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 |
[16] | 张雨. 汉都长安的自然美学考察[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14-18. |
[17] | 蔡邕. 月令篇名[G]//严可均. 全后汉文.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
[18] | 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19] | 崔瑞德, 鲁惟一. 剑桥中国秦汉史[M]. 杨品泉, 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6. |
[20] | 杨天宇. 礼记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1] | 班固. 卷98元后传第六十八[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22] | 班固. 卷99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
[23] |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24] | 刘庆柱, 李毓芳.汉长安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 |
[25]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26] | 司马迁. 卷30平准书第八[M]//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
[27] | 杨天宇. 周礼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28] | 蔡邕. 明堂论[G]//严可均. 全后汉文.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
[29]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30] |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2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31] | 陈启云.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32] | 龚鹏程.汉代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
[33] | 王德明. 孔子家语译注[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34] | 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M]. 郭净,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35] | 班固. 卷1下高帝纪第一下[M]//汉书.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