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6
特约主编致读者
Abstract: 王鸿祯先生(1916—2010)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开拓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 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体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中国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运动研究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并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发展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他提倡以学科发展史和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王先生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图集和教材等20余种。王鸿祯先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为纪念王鸿祯先生诞辰100周年, 进一步弘扬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们组织出版了这本纪念文集。本专集共收集4篇缅怀文章和22篇研究论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王先生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分为3个部分:(1)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2)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生命环境相互作用;(3)综合地层学与古生物学。 “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专栏包括9篇论文。潘桂棠等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大地构造单元相的时空分布为依据,结合超大陆汇聚裂解和洋陆转换关系,将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和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 Ma)三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和主要组成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克信等基于大地构造相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洋壳板块地层类型,总结了新元古代以来洋壳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指出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有自西向东的穿时现象,中央造山带的洋陆转换自北向南依次完成,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孟连带代表原古特提斯洋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李思田应用“大地构造域”和“岩石圈对接消减带”的概念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和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关系,指出中—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均位于有前寒武纪稳定基底的构造域中心,具有大规模油气聚焦的重要条件;而多阶段构造运动则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控制了盆地演化史。邓晋福等应用讨论板块构造与岩浆旋回,提出“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应分别对应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前者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而S型花岗岩对后者具有指相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三个陆块区与西伯利亚、印度克拉通之间大洋区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俯冲过程。杨巍然等系统回顾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发展阶段,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如多旋回学说、断块学说和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
|